第A1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叠笔叠彩创新法 飞花游鱼焕新颜

“叠彩丹青”俞良忠个人书画展11日举行

《寒塘生辉》

《偏惊物候新》

《微风》

    俞良忠,笔名海驼,数十年来一直有颗不灭的丹青心。12月11日,他将以一场名为“叠彩丹青”的个人书画展来汇报自己的笔墨耕耘。海驼先生自创的叠笔叠彩法、他的飞花游鱼和诗画瘦金是此次个展的三大亮点。“希望能在接受大家的检验后,更有力地前行。”他说。

    叠笔叠彩法

    海驼先生是位画痴。他说,万机暇余,总归丹青,不算痴;须臾不离丹青,不算痴;对画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不人云亦云,不人画亦画,破旧立新,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才是真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在收拾画具时,发现用来吸去多余水分的那张废纸,因为反复蹭擦,在阳光下呈现出层层叠叠的肌理效果。这一偶然发现让他血脉贲张!他一次次试验、调整,叠笔叠彩法得以初步成形。

    “工笔画从双钩填彩到没骨法,均受制于物象,在三矾九染过程中,降低了色相的通透性,绘画的过程被层层覆盖,技法结构不透明。叠笔叠彩法抽去传统工笔画当中水笔的运用,一笔叠一笔,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地留在纸面上,最大限度地保留绘画性,确保色相的通透性。这是一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笔笔相叠,是迭代关系;层层相积,是澄明通透。叠笔叠彩法一产生,便具备了开明、开放与共享的艺术态度。采用这一画法创作的牡丹、竹子、荷花、虾等,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书卷气质。”海驼先生如此介绍叠笔叠彩法,尽管有所创新,他仍谦虚地表示,还需不断完善。

    飞花游鱼

    海驼先生记忆中的第一幅画,是很小的时候他坐在父亲膝盖上,看着父亲在纸上画了一条船,那条船一直向他驶来,永不停歇。海驼先生记忆中最美的画,是姐姐用五彩丝线绣出的花。父亲是渔民,船就是他的立身之本,这条船为了家庭生计,从不畏惧惊涛骇浪。姐姐是绣花姑娘,明眸顾盼,穿针引线,一幅幅绣品,换来了柴米油盐。

    海驼先生的飞花游鱼,是用最耐心的笔墨、最温情的笔触,对那个物资短缺年代的回眸;是对渐渐老去的父母、青春不再的姐姐,最心疼的借喻。

    诗画瘦金

    秉持宋徽宗“以诗入画”的艺术观,海驼先生偶尔也会做个骚客。他独自在家练笔时吟诵:“娘子不在家,胆子更加大。砚池洗裸笔,撒欢到天涯。”他试作新水墨时吟诵:“眼前山峰别样耸,无非顽石与苍松。我今借笔写意气,此山不与他山同。”他研读宋徽宗艺术观时吟诵:“吹乱徐氏野逸风,撕破黄家富贵衣。宣和已将天机泄,不在物象就在诗。”

    无论是宋徽宗主导的院体画,还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画,在海驼先生看来,两者并无根本性的分歧。以诗入画,是取诗之含蓄之美;文人画主张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的也是含蓄之美。因此海驼先生提出自己的绘画原则:以三七分的法则处理画面,只画三成,另七成于画外,把诗词、绘画、书法有机地融合起来,由此呈现的作品,富有文人气息,耐看。说到书法,宋徽宗的瘦金体,正是他心追手摹的。

    海驼先生说,好画不问出处,全凭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好画在于看画人那双明净清澈的眸子,于万千经历中触动一点,而浑身发颤。12月11日至17日,“叠彩丹青”书画展将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行,海驼先生恭候您的到来。

    记者  俞素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