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出版

从“水脉”揭示 城市发展的轨迹

    水银,原名楼稼平,宁波地方文史爱好者,热衷于收集宁波老照片、老地图和老物件。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宁波!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作品《宁波鼠疫纪实》《灵现千年:宁波老江桥史话》《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仁山智水:东钱湖地图史话》等。

    水银的新书《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近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9日,记者采访了他。对话中,水银披露了不少独立考证的成果。

    独家说法

    两位王县令百年接力完成它山堰工程

    《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分五个章节,通过对宁波唐宋时期水利、地理、历史的考证,全面梳理了宁波发展的“水脉”,揭示了城市发展的轨迹。

    在该书的“西乡水利工程考之它山堰考”章节中,水银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时任鄮县令王元暐始建它山堰是在唐开元年间,而100年后的唐中和年间又有一位姓王的县令,再次完善了它山堰工程。

    水银的解释是:“它山堰水利工程由鄮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这是现在的通论,但对于王县令修筑该工程的年份却有着两种说法,一是《新唐书》为代表的‘开元中令’,一是宁波地方文献记载的唐太和年间。我认为《新唐书》的说法更值得采信。”水银表示,根据实地勘察和文献查阅,王元暐修建的它山堰是土堰,功能为阻咸;而百年后太和年间又出了一位同样姓王的县令,在他的主持下,将它山堰改建为石堰,功能为蓄淡兼阻咸。

    水银认为,它山堰之所以成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有盛唐和晚唐两位王县令的功劳,更有南宋150年间,当地百姓不懈续修之功劳。最终,当广德湖消失一个半世纪后,它山堰和南塘河替代了广德湖的功能,解决了西乡灌溉、航运以及宁波城区居民饮用水的问题。“光有它山堰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把水从章溪引到宁波城区,还有赖于南塘河,正是南塘河的塘、堰、碶、坝一次次的提升,才把源源不断的清水送到甬城百姓的家中和田间。”

    不仅有它山堰,宁波还有唐宪宗的女婿于孝友担任刺史时修筑的仲夏堰、唐明州刺史吴谦力主修建的九里堰等。这些造福于民的工程,展示了宁波人的治水能力。

    广德湖原名“莺脰湖”

    在书中,水银对广德湖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提到,最早记录广德湖并记载修治的是《新唐书》,后来宋代的书籍中也多有记载。

    “广德湖起初的名字叫‘莺脰湖’,明代史料中被误写成了‘罂脰湖’。‘莺’是一种鸟,最初湖的轮廓就是莺的样子,身大头小;‘脰’是脖子的意思,指后来西塘河的一段。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湖泊‘脖子’的部分越来越狭窄,整个湖的面积也在缩小。所以,在唐贞观年间,就有鄮县令王君照治小湖的记载。到了北宋末年,广德湖已经成了‘地上湖’,当时明州官员楼异提出泄湖水,变为耕地。从此,宁波西乡的这片大湖彻底成为历史。”水银说。

    很多人对广德湖的人为消失感到惋惜,水银却认为并非全是坏事,“第一,此湖面积大为缩小,‘抢救’空间几乎没有。另外,填湖后收上的粮食转化为与高丽交往的经费,南宋时期这笔费用成了海军的开销,以及宁波成为港口的有力支持。”

    写书初心

    宁波城市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

    说到撰写该书的初衷,水银表示:“2017年夏,在完成了《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的初稿后,好友建议我按方志体裁改写《灵桥图经》,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欣然接受。写着写着,种种疑惑陡然而生,这些疑问有关于灵桥的,有关于宁波水利的,更广的涉及宁波城市发展史。我发现,宁波城市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于是决定努力解开唐宋水利史与城市史交织的纠葛。为了重新认识宁波的古地理环境,我让自己回到千百年前的治水现场,设身处地体验先贤们的所思所想。”在长时间的酝酿和著述后,《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终于面世。

    水银补充道,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自己时刻保持着克制与冷静,且以必要的怀疑乃至批判的眼光,审视已被反复使用的史料和既定的结论,谨慎地给出自己的考证与评述。希望能从水利史的角度,向这座城市的历史致敬。记者  朱立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