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葛海峰在给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上课。陈云松 摄 |
本报讯(记者 杨静雅 孙美星)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宁海县葛家村的10位村民,他们给该校艺术学院学生上了一堂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说:“农民走上讲台,这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昨天上午,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率先走上讲台,讲述了丛志强团队与葛家村的故事。为了破解“由于村民参与性不强导致政府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效果不佳”的难题,宁海县于今年春天推出了“艺术家驻村”活动,招募艺术家与村子结对。丛志强团队结对了葛家村。 “丛老师一上课,就有人说他是骗子……”村民袁小仙在讲台上的话引来一片笑声。今年4月5日,丛志强一到葛家村就给村民上课,村民们听不进去,他便带领团队和村民一起搞景观设计,和几位老人一起做了一把“人大椅”。这让村民们不再觉得艺术高深,也开始就地取材美化村子。村民葛万永在自家桂花树四周垒起石凳,取名“桂香茶语”;村民娄丹露在自家藤条上挂了竹风铃,取名“藤下竹音”……村民们对丛志强说的话也从“我做不来”变成了“挺有意思”。 丛志强团队13天后离开葛家村时,村民们的内生动力已被激发,更多村民开始设计景观。今年7月,丛志强团队再次来到葛家村,惊喜地发现村民们已经会自主设计了,村里还评出了130名“乡村建设艺术家”。 “现在我们还到外村搞设计赚钱。”村民葛万永走上讲台自豪地说,上个月,他的团队刚完成了宁海上葛头村的设计,前几天又接到了宁海毛洋村的邀约。 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在讲台上细数“艺术家驻村”给葛家村带来的变化:村子漂亮了,村头巷尾移步是景;村子和谐了,4户有矛盾的人家将堆满杂物的“争议地块”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四君子院”;乡贤回归了,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葛品高在自家老宅开了酒吧;经济发展了,村里今年前11个月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仅办民宿的收入就同比增长了3倍……葛家村的经验已经在宁海县推广,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葛家村已经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在昨天的课堂上,农村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高度评价葛家村的实践。 专家的好评更加坚定了丛志强走艺术振兴乡村道路的信心,他说:“我国有260多万个自然村,只靠‘外援’杯水车薪,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