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慢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剧本朗读会 用声音演绎不同人生

    有人喜欢看电影,在影院那两三个小时的黑暗中,仿佛多活了一次;有人喜欢打电子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驰骋疆场,做一回王者;而在宁波,还有那么一小群人,常常聚在一起也玩一种体验不同人生的游戏,这种游戏叫剧本朗读会。由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听·见”系列剧本朗读会吸引了一批戏剧爱好者,上周日晚,最新一期《听·见 天一》在天一阁举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扮演别人的欲望,毕竟人只活一次,只活成自己,太单一了!而戏剧就能帮我们实现内心那个扮演别人的欲望。我们的剧本朗读会是一种‘贫困戏剧’,只要你喜欢戏剧,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来参与。目前,我身边坚持玩剧本朗读会的一群朋友,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已坚持5年,有的是后来才加入的。”已组织、主创“听见”系列5年的市艺研院副院长王晓菁说,“我们的这种游戏,往小里说,是让每个参与者体验了美,体验了不同的人生,滋润了心灵;往大里说,这样的游戏、这样的一群人,给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种文艺的气息。”

    记者 俞素梅/文

    记者 周建平/摄

    有一种玩法,叫剧本朗读会

    剧本朗读会,顾名思义便能理解,小学语文课上的分角色朗读,就是最简单的剧本朗读会。这种游戏的便捷性甚至一家三口在家里就能玩,特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听·见”系列剧本朗读会,说白了,就是一群喜欢戏剧的宁波文艺青年和文艺中年,在玩成人版的分角色朗读。只不过,朗读的剧本,是他们自己原创的;朗读过程中配的各种音乐,也是他们自己创作自己演奏的;朗读的场所,是由天一阁支持提供的状元厅……这样的剧本朗读会,玩得“很专业”。

    自2015年1月《听·见 苍水》剧本朗读会举行,这些年,他们已朗读了《听·见  端午》《听·见  七夕》《听·见 重阳》《听·见 冬至》《听·见 牡丹灯》《听·见  家风》等10个原创小剧本,其中《听·见  阳明》今年8月还走进了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可别以为参加艺术节的都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记者了解到,“听·见”系列的主创人员,大多数是业余人员,他们中有中学语文老师、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宁波港务局的工作人员等。

    对王晓菁而言,“听·见”系列走到今天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她是国家一级编剧,“作为一名创作人员,我深知一个年轻编剧的剧作被搬上舞台的机会、一个年轻导演导一台戏的机会,那真是太少太少了!而艺术作品、艺术人才是需要通过一次次舞台的历练才能冒出来的。所以我想到了剧本朗读会这种‘穷玩’的形式,把年轻人创作的小剧本,请年轻导演来导成一场朗读会。国外也有这种玩法,称之为贫困戏剧。贫困戏剧是法国的一个戏剧流派。”她说,原本是把剧本朗读会作为艺术创作的孵化器,给年轻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没想到也由此聚集了一帮社会上的文艺青年,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朗读会聚集了一帮爱戏剧的人

    “听·见”系列剧本朗读会,用最简单的舞台、灯光等,玩的是戏剧最核心的独立创作、深度思考、真诚表达和戏剧体验。它通过演员的身体、声音刺激观众,期望揭下观众或沉重或虚假的社会面具,与演员一同进入忘我的或悲或喜、或哭或笑的戏剧状态。这种形式一亮相,就吸引了一批喜欢戏剧的人。

    岑颖是效实中学的语文老师,从小跟着外婆在慈溪乡下看着“社戏”长大的她,大学里、工作后一直对戏剧很感兴趣,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越剧等,她无所不看。有一段时间,她还在电台兼职主持过“戏曲双通道”节目,不仅当主持人,还采访、写稿。“我是真的喜欢,乐此不疲。而且那时候年轻,还没结婚,有时间有精力。”她笑着解释。对戏剧如此热爱的她,成为“听·见”系列的主要成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每次看完一台戏,我都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一些观后感,由此也结识了一些戏友、剧友。早在‘听·见’系列诞生前,我就认识了市艺研院的几位朋友。当时他们举行了一次戏剧评论征文比赛,在微博上向我约稿,结果我的稿子得了一等奖,此后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 岑颖介绍说,2014年底,王晓菁发起剧本朗读会的时候,她是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在之后的一系列剧本朗读会中,岑颖不仅是朗读者,还写过短剧,担任过执行导演。“至今还记得2015年1月,《听·见  苍水》剧本朗读会借地市文化馆的117艺术中心,剧本写的是鄞人张苍水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最后却被叛徒出卖的故事。我们用一把大提琴、一位舞者、几名动情的朗读者,让观众‘听见’了一段家国往事、一场悲喜人生。当时场地很简单,由于第一次玩,没什么经验,各方面也比较简陋,没想到观众都表示很喜欢这种形式。” 岑颖说,原本觉得身边喜欢戏剧的人不多,就那一次,感觉突然冒出了好多喜欢戏剧的朋友,有一种“咦,原来你也喜欢”这般找到同伴的惊喜。

    之后,朗读会一次次举行,每次在“宁波有戏”微信公众号上发消息预告、活动报名等,喜欢戏剧的朋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地聚集在一起。

    专注投入的爱好,促人进步

    说到剧本朗读会带来的收获,岑颖认为它让自己对戏剧的理解更深刻了。“有人认为进剧场看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任何一种专注、投入的爱好,都是学习。我去看戏之前,都会做些功课,比如去上海看以色列卡梅尔剧团演的《安魂曲》前,我特意找了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的原著剧本来看。看完演出,我都会写些观感、剧评,一般都是连夜写,因为怕睡一觉后忘了某些感受或细节。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台戏不仅包含着文学、美术、音乐、服装设计等多种艺术样式,而且,从中还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人生,能引发你对很多问题的思考。看完演出后,内心不断地回味、琢磨,那种感觉特别好。而自从参加剧本朗读后,对每一部戏的回味和琢磨就更多了。我在学校里也指导学生剧社,我常对学生说,一个人一生中最好能找到一件特别爱的事,它能让你在困顿的时候,找到心灵的寄托。”

    “听·见”系列剧本朗读会的人员不断扩充,作为发起者,王晓菁则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作为职业编剧,更多的是个体工作,组织团队做朗读会本不是我的擅长。”但她认为很值得去做这件事,因为我们的城市除了需要大剧院等好的文化硬件设施,需要获奖作品等文艺精品创作外,还需要一种文艺的气息,那是一种由生活方式营造的气息,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孔不入,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剧本朗读会能给城市增添这种气息。

    王晓菁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剧本朗读会,关注戏剧,“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压榨,而戏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上的审美,还有情绪的宣泄和心灵的滋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