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夺取宁波”系列淡水彩画之四。1862年5月10日,英水师总兵丢乐德克、法水师统领耿呢,助清提督陈世章、已革道员张景渠等,进攻太平军占领之下的宁波。 |
19世纪50年代,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赔款及军费导致了极为严重的财政困境。为此,清廷采取了办捐输、收杂捐、兴厘金、拨丁漕、征地丁、运饷盐、提关税、铸大钱、发票银等手段,多方筹集资金来弥补庞大的军需开支。其中捐输(或者叫“捐纳”)一项所占比例甚大,这原本只是绅民在国家临时有事,财力不继时,向朝廷捐献财物的自愿行为,以此也可得到朝廷授予的功名、身份、官衔和一些优惠待遇,是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本质上属于卖官鬻爵。但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由于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连清朝的财源重地——江南都被占领。朝廷缺少军费,于是强行摊派社会上的巨商富贾出钱捐助,此时的捐输已经变成强制性的捐款。这一情况在宁波也很普遍,玛高温虽然是局外人,但也对此现象感到愤慨不平,在1856年的《上海年鉴》中,他以慈城药材商冯氏的遭遇为例,对捐输制度进行了强烈批判: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钱。为补充耗尽的国库而采取了各种办法,也做了许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特别是在强迫民众捐款筹集资金,以及出售官职和荣誉称号方面表现出极为无能。随着革命态势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于金钱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现在,在危险感和无助感的驱动之下,清朝统治者又……想方设法要获得银子。……尽管它是用充满温情的腔调来表达的,但仍然会使所有的有产者都感到惊恐不已。在中国,拥有财富者却常常运气不佳,在目前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这一点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药材商人。他的商业贸易活动已经深入到帝国的每个地方。但他却被浙江省的各级官员以皇帝的名义所骚扰,他们要求冯捐出400万银元,这差不多就是其所有财产的总和。在压力之下,他愿意放弃全部资产的四分之一,这也确实就是北京的朝廷所要求的。冯被认为拥有资产1400万银元。在上次捐输的时候,朝廷要求各省级官员,提交辖区内富户的名单以及他们各自所拥有的资产数额。我们的这位朋友,由于他广泛的商业交易和众所周知的慷慨,而被认为有无尽的收入。在中国的这个地区,有几个人其实比冯更有钱,但被要求捐输的钱数却少得多;然而,由于冯是一位大方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而且已经为国家慷慨捐赠过好几次,这其中还包括帮助道光对英国的战争,但他从此也被中国北部的“猎人们”(指要求冯氏捐款的官员——译者注)盯上了。就朝廷承诺给他的职务与头衔(实际上,这位商业巨子非常轻视这些东西)而言,冯完全有理由服从皇帝的谕令。但他也担心,此举会得罪正在节节胜利的革命者。不过由于朝廷发出的监禁与没收财产的威胁,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便是所谓的“捐款”数额。 玛高温文中所称冯先生,应当是指清代慈溪(治所在今慈城)巨贾冯云濠,他出身于药商世家,宁波的冯存仁堂便是其四世祖冯映斋创办。冯云濠原就儒业,是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后弃儒经商,拓展冯存仁堂业务,在药行街开设的“冯万丰”药号是当时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之一。地方志记载,咸丰年间,他“筹防助饷,先后捐银二十万两,累叙至候补道赏戴花翎”。 碰巧的是,清廷强迫冯氏捐输之时,安徽宿松人段光清恰好担任鄞县知县,并署理宁波知府,在其所著的《镜湖自撰年谱》里也记载了此事,可与玛高温的讲述相互印证。段光清称由于冯氏是宁波大富,在各省皆有买卖。有京城御史上奏说冯氏家资有二千万,于是皇帝降旨,命其捐纳数百万。这一谕令与强盗打劫也无甚区别,真是要逼得冯氏毁家纾难了。冯氏无奈之下,只能计划“将收一切生意,自呈其家底账,实有家资若干,请抚台奏伊家应捐若干”。其实地方官员也知道朝廷的要求不合实际,就如同段光清所说,“冯姓各省有生意,不过以富字招牌,各路易通,岂有现银堆积在家。捐饷济军需,必得现款,何能猝然捐至数百万!莫谓数百万不可猝捐,即数十万数亦未可以次捐也”。而且冯氏不做生意,对地方经济也造成巨大损失,因为“宁波马头大小店户,多行冯姓本钱,闻冯姓收生意,皆云‘我等不能不歇生意’,宁波歇生意则宁波之马头倒矣”。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各省皆闻冯姓因捐输歇生意,则天下之富户皆畏葸,而商贾萧索矣”。段光清向浙江巡抚禀明了自己的想法,巡抚认为其言实近情理,让他斟酌办理。于是,段光清劝冯氏捐十二万。捐款同时,冯氏专折奏明,自愧报效无多,不要朝廷奖励,此外还照常捐输地方上摊派的乡试广额。此事才算得以了结。或许巡抚也觉得过意不去,便奏请皇上,“赏冯姓道衔三名,花翎三枝”。 咸丰年间(1851-1861),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地方团练。团练又称“团勇”、“民团”,是一种地方武装团体,通俗来讲,就是民兵或乡兵。清朝嘉庆年间为镇压四川、湖南等地白莲教起义,许多地方组织团练,由当地官绅担任练总练长,招募壮丁加以训练,“自卫身家,守望相助”。咸丰二年(1852)为镇压太平军,清廷申谕各省办理团练,宁波的士绅豪强也积极响应,不过其中也不乏投机倒把之辈。玛高温在《上海年鉴》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宁波有位顾姓奸商,平日里靠卖假货谋利发财。当看到办团练有利可图之后,他也向政府毛遂自荐,招募乡勇,拉起一支队伍。作为对他的支持,政府允许顾氏在其居所的附近村庄征税。哪料到顾氏竟横征暴敛,逼得乡民要造反。正在此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得他竟因“宁波城的拯救者和社会的保护者”而闻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些曾经参与占领上海的冒险者,在浙江山区异常勇敢和骚动的民众中招募亡命之徒,组成一支队伍,准备攻打宁波。关于这支强大的部队计划入侵的谣言已经在这座城市流传已久,这也给胆小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人们除了增加巡逻和加强城门守卫等普通防御措施外,军官们还把所有可用的士兵都派到城墙上驻扎。服役士兵的额外津贴都来自民众的捐款。大炮被安置在城门上,炮身上还刻着字,比如:“红衣大炮 浙江杭州炮局铸 县令 王;重1000斤 督造 李,道光,1841”。从南怀仁(西属尼德兰籍耶稣会士、天文学家、科学家,1659年入华,曾为康熙帝制造新式火炮——译者注)时代以来,中国的铸炮技术似乎没有任何进步,他所创制的大炮直至今日仍被奉为楷模,只有一个不同,即:大炮不是以某个西方圣徒的名字来受洗命名,它们被拉出来派上用场时,会伴以一些不像话的异教徒仪式。 顾先生有一个竞争对手,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由于缺乏资金,只能组建一支小型队伍,而且他的一些爱国计划也受到顾先生的掣肘,于是此人向来自上海的起义军领导人提出,愿意带着他的队伍为其提供服务。起义军的主要首领带着几个随从急忙赶往山上的庙中,准备与他的新盟友举行一次会议,却走错了地方,突然间发现自己已被顾先生的人包围了。他身边的人立即被驱赶走,但在附近还有许多他的追随者,抓捕者随时都有失去奖励的危险,直到当局通知了事态的发展,并且派遣了一批获得津贴的前广东海盗(现已投诚清廷——译者注)来巩固已有的优势。根据知府在第二天贴出的告示,“约有40名叛乱者被前海盗毙杀,20人被生擒。小刀会3000余人很快赶到,但一听说他们首领的命运后,就立马四散逃离”。就这样,宁波幸运地避免了一场此前全国许多城市都曾遭遇过的灾难。然而,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这些前海盗的实力也在增加,以至于如果不是因为道台付给他们作为守卫者的大笔钱财,他们本可以占领这座城市,成为实际上的控制者。但这些人不满足于此,还是经常抢劫百姓,骚扰他们的家庭。……我们那位爱国者没有被人们忘记,他在此地青史留名,因此现在正在享受功成身退后的悠然自适。 故事里的这位顾先生,结合《镜湖自撰年谱》中的相关记载,笔者推测可能是宁波姜山人顾宏康,他还有一个兄弟。与玛高温一样,段光清对顾氏兄弟的人品评价也不高,称其“以买卖起家,性皆强直,平日多不理于人口”,但是鉴于他们能在多事之秋为地方出力,“不能不奏奖以旌其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