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里来了艺术家

——“艺术家驻村”让宁海葛家村成为全国“网红村”

葛家村村中景观

葛家村村中景观

    “‘艺术家驻村’的硕果”“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

    12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530室迎来了10位宁海葛家村村民,他们给该院师生上了一堂艺术课,他们收获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村子也受到前来观摩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烂石堆泼彩成了印象画 毛竹筒栽花草不落俗 竹风铃叮当响好风雅

    ——摘自歌曲《村里来了艺术家》

    “农民走上讲台,这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感谢葛家村……” 前来观摩艺术课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说,葛家村艺术振兴乡村的成功实践,是高校和村庄的“双赢”。

    中国人民大学和葛家村结缘于一道全国性难题。

    宁海县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往往是“政府出钱村民旁观”,资金利用率不高。今年春天,宁海县推出了“艺术家驻村”活动,以补贴经费、筹建工作室等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到村子里指导村民搞设计,激发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着学生做过许多政府出钱的项目,也常遇到“政府出钱村民旁观”的现象,村民们还编出了“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走了乡村回到从前”的顺口溜。丛志强一直想找一个普通的村子,做一个让村民参与艺术设计的实验,他决定去宁海看看。

    丛志强在宁海走了10多个村子,这些村子有的风光秀丽,有的人才辈出,有的经济发达……但丛志强只看中了葛家村。

    葛家村位于山脚下,人均收入在宁海处于中等水平,村中新老建筑掺杂,村容也不够整洁。丛志强看中的就是它的“普通”,探索出的经验有典型性,便于推广到全国各地。

    4月5日,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一到葛家村,就给村民上课。他精心准备了PPT,但1600余人的村子,经干部动员才来了26个人,而且这些人不是在聊天,就是在打电话,有村民还说:“这个北京来的老师很像上次来村里卖保健品的骗子。”

    受挫的丛志强决定改“讲”为“做”。他看到葛家村文化礼堂旁常有人闲聊,决定在这里放把公共长椅,供聊天的人坐。

    丛志强见葛家村村后石头遍地、毛竹成片,便设计了一个以石头和竹子为原料的长椅,请几位老人照着图施工,除了水泥是买来的,其他原材料都是村里就有的。

    看着这个被命名为“人大椅”的椅子,村民葛万永觉得艺术设计并不高深,自己也可以试试,便将丛志强请到家里。丛志强当即就给出了方案:在桂花树周围用鹅卵石铺地,再在鹅卵石上放两个多边形的木条椅,秋天喝茶聊天,既不会被太阳晒着,还能闻到桂花香……

    几天后,葛万永完成了这个名为“桂语茶院”的作品,村民们看后,纷纷拉着丛志强到自家搞设计。

    丛志强团队在葛家村待了13天,激发出了村民内生动力,村民们完成了8处空间改造。

    东村邀我称艺术家 西村请我叫大师傅 我也成了艺术家

    ——摘自歌曲《村里来了艺术家》

    今年7月,丛志强团队又来到葛家村,进行了20多天的辅导。他们欣喜地发现,村民们对艺术设计的态度已经从质疑、尝试转变为主动、主导。

    葛家村评出了130名乡村建设艺术家,还将他们分成了7个艺术工作小组,在村里打造艺术空间。葛家村越来越漂亮,许多艺术家也前来参观,宁海县艺术家胡利民和兰文聪根据葛家村的故事,创作了歌曲《村里来了艺术家》,被广为传唱。

    更让丛志强团队欣喜的是,以前村民完全按设计稿做,现在开始修改设计稿,甚至有两次否定了他们的设计稿。

    葛家村妇女主任葛桂仙在自家空房子里开设了姊妹画廊。丛志强团队的设计是用石块在墙上做艺术造型,葛桂仙考虑到画廊常有孩子来,石块万一脱落会砸伤孩子,于是改成用布艺呈现。

    “葛桂仙的设计更成功,这就是融合设计,村民是设计主体,艺术家的设计只做参考,如果一件乡村艺术作品,教授单独设计可得90分,在教授启蒙下村民自主设计可得70分,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这样艺术家走了,村民仍会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丛志强说,在“艺术家驻村”活动中,乡村不应该是艺术家的秀场,而应该是艺术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点燃村民文化自信的地方。

    慢慢地,村民们开始主导设计了!

    葛万永带领组员打造了桂王院、玉兰院、四君子院等艺术共享空间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宁海县前童镇上葛头村邀请他去指导。

    今年10月中旬,葛万永带着团队来到了上葛头村,并没有照搬葛家村的设计,而是先观察这个村子。他发现这里的村民挺富的,但都喜欢关着门,便和当地村民一起在村里的核心区域打造了几个公共长椅。

    “丛老师说过,艺术空间打造要有利于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公共长椅让村民有了聊天的地方,大家慢慢会熟悉起来……”葛万永自豪地说,上葛头村放公共长椅的地方已经成了村民们的“聊天长廊”。

    “艺术点燃了村民们的创作激情,他们已经成长为艺术家,我在指导葛万永时提到过‘农民原子化’‘公共精神’等概念,没想到他都领会了。”丛志强说。

    老家屋眨眼成艺术馆 老宅子转身成咖啡吧 围墙变身新画廊

    ——摘自歌曲《村里来了艺术家》

    “8个月时间,无优势的葛家村变成全国‘网红村’,前几天我们还递交了3A景区申请表……”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细数“艺术家驻村”给葛家村带来的变化:

    ——村子漂亮了,村头巷尾移步换景,时光场域、竹桂弄影、石彩斑斓……一个个艺术空间使村子充满艺术气息。

    ——村子和谐了,4户有矛盾的人家将堆满杂物的“争议地块”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四君子院”, 村民叶仙绒将自己家的一块地让给曾20多年互相不说话的邻居修路。

    ——乡贤回归了,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葛品高在自家老宅开了酒吧,还有几名已在城里定居的村民回村办起了民宿。

    ——经济发展了,村里今年前11个月接待了30000多名游客,仅民宿收入就同比增长了3倍。

    村民参与艺术振兴乡村的热情持续高涨,前几天,附近的杨柳枫村拆迁,葛家村的一位村民开着车去拉回了旧罐子和石磨,准备在打造艺术空间时用。

    葛海峰算了一笔账:自从丛志强团队到葛家村以来,村民们建设了40多个共享空间,创作了300多件艺术品,包括一家美术馆、一个手工艺坊、一个画廊,甚至还有一个叫做“鸟巢”的建筑,但投入仅60多万元。以前,村里搞过一次美化,仅设计费就要10多万元,一条道路打造下来花了150万元……关键是,村民没参与,也不爱护,景观很快就破败不堪了。

    “葛家村在实践中,是以艺术设计为载体提高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要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作性的践行,如今,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葛家村已经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农村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高度评价葛家村的实践,他认为,由于葛家村艺术振兴乡村花钱不多,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社会各界对葛家村的好评,更加坚定了丛志强走艺术振兴乡村道路的信心,他说:“我国有260多万个自然村,只靠‘外援’杯水车薪,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实现。”

    葛家村村民走上中国人民大学讲台的事,让葛家村名气更大了,葛家村正以“领头雁”的身份,和宁海另外上百个开展“艺术家驻村”活动的村子一起,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经验。

    记者 杨静雅 孙美星/文 记者 崔引/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