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海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童李衙弄,垃圾竖井改造而成的电梯即将投入使用。 |
|
清泉花园小区已经投入使用的电梯。 |
12月17日上午8点多,镇海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童李衙弄三江超市楼上小区的3楼平台层,居民张志萍正忙着打扫电梯口的卫生。这里曾是脏臭的垃圾竖井,如今变成了崭新的“共享电梯”。“快了,快了,经过5个月紧张施工,我们小区的‘共享电梯’马上就要投入使用。”言语之间,张志萍难掩喜悦之情,这是她今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期盼,也是这个小区百余户人家的共同期待。 楼层高、楼梯陡 小区居民加装电梯心情迫切 楼下是大型超市,周边各类商店一应俱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学校步行可至……镇海总浦桥社区童李衙弄三江超市楼上的这个小区地处黄金地段,然而随着小区居民逐渐上了年纪,上下楼也越发不方便了。 “我们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一共有4幢楼、100多户居民,大多数是中老年住户。楼下是商户,我们回家首先要爬3层楼梯进入平台层,而且楼梯台阶比较陡,老年人出行不方便。”张志萍说,加装电梯是小区大多数住户的共同心声,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居民,加装电梯的心情更是迫切。 恰好三楼平台有垃圾竖井通往地面,以前是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建的,但随着设施老化以及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垃圾竖井不仅不再适用,而且一到夏天便会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严重影响小区环境。去年,小区居民联名写信给社区,希望将垃圾竖井改造成电梯,并表示愿意每户出资众筹费用。 “我们小区加装电梯工程多亏了熊区长(记者注:熊澎桥)。当时熊区长刚好来小区检查垃圾分类工作。听了我们的想法后,当即和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负责人商量,确认这个方案可行后,当即拍板,还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审批开工建设……”张志萍说。 从7月17日开始动工,到12月17日完工,5个月里,每天都有居民围着垃圾竖井了解工程进度。 “我每天下楼买菜都会看一眼施工现场,看看造到哪一步了。” “心急啊,每天都盼着电梯早点造好,这样上下楼就方便了。” “盼星星盼月亮,现在终于造好了,等发了门禁卡,我一定要第一个去坐电梯。” …… 居民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电梯启用的那一天,除了翘首以盼,他们的话语间还带着满满的幸福感。 “熊区长关心的垃圾竖井改造民生工程,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现在两个垃圾竖井都已经改造完成,电梯也调试好了,等门禁系统调试完成后,就可以使用了。”张志萍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完工的电梯,一边向记者介绍,“你看,楼下有一道铁门,只有刷卡才能进入电梯间,然后再刷卡乘坐电梯到平台层。” 张志萍的另一个身份是垃圾竖井改造临时筹备小组负责人,也是施工监督员。“小区东面的一楼电梯厅,我们专门要求施工方做一个斜坡,并安装扶手,以方便婴儿车、轮椅出入。在施工过程中,我发现坡度太大,就立刻要求施工方调整。”张志萍说。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载”起居民幸福感 2019年1月31日,镇海庄市街道清泉花园小区3部加装电梯投入使用,这是镇海首个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 “原来每天想方设法减少下楼次数,买东西的时候也不敢多买,尤其是大米、油等重物,我一个人搬到五楼非常困难。”清泉花园小区居民胡锦波说,刚住进小区的时候自己还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一口气爬五楼没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上下楼有些力不从心。 “现在有了电梯,生活方便多了,我感到很幸福。我们小区有的住户是八九十岁的老人,现在坐电梯几秒钟就解决了上下楼的难题。”胡锦波说,眼下,小区的第4部加装电梯已经进入公示阶段。 越来越多的小区加入到加装电梯行列,一部部电梯增强了老旧住宅的“生命力”,也“载”起了居民的幸福感。在中大新苑小区,其中一幢楼的加装电梯申请已通过部门联审,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仅是加装电梯,还包括环境美化等工程,这些改造工程提高了居民的居住品质,让居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中,有四方小区和港城花园两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四方小区改造工程已于今年5月顺利完工,我们拆除了原有屋面层,新做了屋面卷材防水层、外墙弹性涂料等;改造原有花坛,新增花箱、盆花,进一步美化小区环境。港城花园小区改造于2019年7月进场施工,屋面清理、防水保温施工、楼道涂料等都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路面施工和绿化种植,预计本月底完成。”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民生数据 截至目前,镇海区民生实事项目中: 基本完成港城花园小区改造,改造面积58976平方米,包括小区主体建筑物改造、景观工程改造、市政改造等; 完成四方小区改造,改造面积44474平方米,包括小区建筑工程、绿化工程、管道疏通维修、安全隐患排除及公共设施补充完善等; 完成新增1200个公共停车泊位的年度任务目标,实际新增1850个公共停车位; 完成停车泊位智能化改建工程一期的初步设计报批,包括3个街道2195个道路停车车位和459个公共停车场车位的智慧停车改造,后台监控中心和手机客户端APP已搭建完成; 完成改造、提升115座农村公厕。 记者 郑凯侠 通讯员 刘晓霞 金燕丽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