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人员在安装应急消防灯。 通讯员供图 |
“没想到我在这里住了20多年,现在赶上好时候了。进门人脸识别,楼道有应急消防灯,连家里都安了烟感报警器,这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鄞州东柳街道幸福苑社区昨天刚刚完成历时半年的老小区改造,今年70岁的老居民王菊芬笑得合不拢嘴。 老小区建成22年,趁着改造来了一波“科技范”,让老居民赶了一回时髦。采访时,很多老人笑称:安全指数高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老小区改造由居民来“点单” 走进幸福苑社区,昔日灰头土脸的模样不见了。绿化带安上了明黄色的防护栏,楼道里的应急消防灯亮了,每幢楼换上了崭新的防盗门,独居老人家里有了烟感报警器守护…… 该社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老城区社区,距今有22年历史。居民王菊芬坦言,老小区就和他们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了。“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健身设施早就不能用了,绿化损毁严重,停车杂乱无章,楼道牛皮癣泛滥。” 今年6月,幸福苑社区启动老小区改造。这次改造采取居民“点单”的方式确定改造项目,前后收集了1000余条信息,居民关注度较高的是房屋漏水、管道疏通、安装电子防盗门等问题。有的居民参与度很高,提了好几个建议。 幸福苑社区的独居老人有40多人,今年9月,小区曾发生过一起火灾。在这次改造项目实施中,有个老人的金点子被社区采纳了。 “我们社区独居老人挺多,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有时候煮着东西人却走开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社区居民李伟杰建议,趁着这次老小区改造,给独居老人家里安装烟感喷雾,一旦有火情,能自动报警,这样老人一个人住能安心一些。 改造中,还特意邀请文创团队和高校队伍等力量,汇集成老小区改造的“项目清单”,让居民勾选项目。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真正让居民参与到老小区改造。 老小区改造“科技感”十足 这次老小区改造,让很多老人体验一把“科技感”。每个楼道门禁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进门需要刷脸;电动车不用再私拉电线充电,小区有了集中充电桩,扫码就能轻松充电,独居老人家里还安装了智能的烟感报警器。 “老小区焕发新生,我们算是赶了一回时髦。”采访中,热心居民余燕丽热情向记者介绍起小区的“高科技”设备。 每幢楼的防盗门上安装了门禁“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识别住户的相貌特征,相当于每一个出入楼道的居民都要出示人脸“身份证”。这样能防止外来人员进出,有效防止楼道“牛皮鲜”乱贴现象,居民出入安全更有保障了。 走进小区的电动车集中充电桩,这里有序停放着很多电瓶车。居民可以在公共车棚给电瓶车免费充电。这种充电桩经过专业设计和检测,在电瓶充满的时刻会自动断电,延长电瓶使用寿命。 应急消防灯算是这次社区改造的高科技亮点,社区219个楼道的每层都装有这种应急消防灯,这种灯反应灵敏,有一丁点风吹草动就能把它“唤醒”,比寻常的照明灯亮度提高了不少。 这种灯还有应急功能,在发生火灾事故断电的情况下,应急消防等本身自带的供电源能维持照明长达90分钟。 “以前我们楼道灯很暗,晚上我都很少出门,生怕摔跤。现在的应急灯很亮,刚走到楼下就亮了,非常实用。”住在105弄的居民沈祖珩是墙门组长,她向记者细数小区的变化。 她说,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家里都安装了烟雾报警器,与物业的后台系统直接相连。“我们测试过了,非常灵敏。普通香烟产生的烟雾都能感应到,发出警报声。一旦发生意外,大家就能及时采取行动,而且物业会过来帮忙。” 采访中,很多老人直言,这次老小区改造,让他们的安全指数大大提升了。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邵含芝 赵美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