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学生制作的琳琅满目的美食,吸引了众人品尝。 |
|
二年级学生已能包出有模有样的水饺。 |
今年5月,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对中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评价方式、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伴随着劳动教育进校园,让许多从没干过活的孩子第一次尝到了劳动的个中滋味。慈溪市开发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全校90%以上的学生会做家务事,30%的人每天劳动时间超20分钟,但内心的劳动自卑感也随之而来。学校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劳动自信,让大家从心底里认为劳动是一件光荣、崇高的好事。 人人会劳动 心里却有难解的疙瘩 慈溪市开发小学全校356名学生分别来自四川、广东、贵州、安徽、江西等全国10多个省市。菜场商贩、环卫工、售货员、搬运工……这些学生的家长大都奋战在劳动一线,忙起来时常无暇照顾到家庭。 学校德育处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流动的花朵”从小就多了一份生活自理压力。 全校90%以上的学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照顾弟弟妹妹等;30%的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在20分钟以上。由于家境的关系,甚至部分学生放学回家后需要自己买菜、做饭。 该校二(1)班学生小强(化名)告诉记者,爸爸在工地上班每天回来都很晚,妈妈回老家看病去了,家里只剩下他和爷爷。小小年纪的他,不仅要承担起洗衣服、扫地等家务活儿,还要精打细算地去菜场买菜。 然而,学生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却带着一种自卑感。 调查发现,30%以上的学生觉得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条件都不如本地的孩子,在心理上有自卑感;15%的学生因为家长的工作岗位并不如人意,觉得劳动有些“丢脸”。 “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们会劳动,但是,他们普遍存在害怕劳动、不敢劳动的心理,究其原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和城市融入的关系,他们觉得劳动很没面子。”该校德育处叶红群老师分析说。 为转变学生对于劳动观念的偏差,该校德育处根据反馈情况,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让大家觉得劳动是一件光荣、崇高的大好事。学校定期开放“心理驿站”,由心理咨询师和德育导师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辅导,并对存在心理障碍或认知偏差的学生进行建档和跟踪探访,倾听他们的心声,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 学校积极引导 建立劳动自信 去年起,学校设立了“校园自主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比拼活动,增强孩子们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自信。 “糖糕是我们福建的传统食物,酥软香甜,色泽金黄,保证让你好吃到停不下来!”在一(2)班的美食展台前,来自福建的陈宇轩同学正满脸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福建美食的特点。陈宇轩一家在慈溪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福建小吃糖糕店,这次,他和爸爸一起制作了家里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糖糕,并将它搬上了展台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平时艰苦生活的磨炼,让这些孩子全然没有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娇气。在家务劳动比拼现场,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剥毛豆比赛,开豆荚,抠豆子,动作娴熟、神情专注。动作最快的孩子,一分钟内能剥20多颗毛豆。二年级的学生包水饺、六年级的学生做水果拼盘。赛起家务劳动来,孩子们各个都是行家里手。 包水饺比赛现场,二(1)班的张辰宇在10分钟内,手脚麻利地包了23个饺子,最后获得了校“生活达人”的称号。张辰宇今年8岁,他们一家来自内蒙古,来慈溪安居乐业已有15年了。他的父母在居住地附近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红火。每逢双休日,张辰宇都会在餐馆里帮忙,扫地、收拾碗筷、帮客人盛饭,小小年纪干起活儿来却得心应手,经常受到客人的夸奖。 赛家务技能,只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各班还制订了班级劳动清单,一大批志愿者岗位脱颖而出:劳动执勤岗、志愿服务岗、绿化养护岗、节能环保岗……确保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做,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制定劳动实践活动清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引导他们和父母一起参与“亲子义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为家庭减轻了负担,更建立了人生自信。吴彦 马波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