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谭书籍

不可忽视的
艺术冲突

——《电影与伦理》读后有感

    沉  羽

    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伦理学就已经如影随形地相伴左右了。不管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群体是否承认,其实当所有人将目光投向大银幕的时候,内心有意无意地都会对上面出现的每一帧画面产生相应的伦理反映。比如: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否被世俗道德所许可?一个承受太多无辜灾难的人,有没有权利用非常手段去化解心头愤懑?几乎任何一部电影里都会充斥类似的伦理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时在片中并不以主要矛盾的面目呈现,但对影视艺术的研究者而言,他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仔细研究,当然也有责任将研究后的结果传达给大众。《电影和伦理》便是出于此等目的出版的一本艺术理论作品。

    此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表现与观众”,通过四部类型影片探讨了四个重点主题:首先是纪录片中的道德思辨,以电影《是和有》为例,对私人生活向公众展示的实录型拍摄手法,进行性质划分和意义阐释。其次是性别角度对影视作品题材的影响,作者通过《末路狂花》一片,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再次,谈到西方白人视角下对非洲问题的理解。譬如像《不朽的园丁》就反映出近年来好莱坞影片中所存在的那份略有些自相颉颃的态度:一方面电影的确希望能对聚焦、曝光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但另一方面,这种反思又因缺乏平等的阶层地位,而无法跳脱出狭隘范围,所以看似努力很大,其实收效甚微。最后,作者借由观众的身份,考虑当他们从电影中看到一些受难场面后的心理动态,文中不少切中肯綮的观点,颇能发人深省。

    这第一部分的内容中,写得最出色的,当属性别角度对影视作品题材的影响。像美国公路冒险片《末路狂花》,很多中国观众都看过,也都还留有深刻印象。故事讲述美丽聪颖的居家少妇塞尔玛试图暂时摆脱家庭繁琐,和独立自信的闺蜜露易丝一同外出度假。然而在路上,她们遭遇了各种无法预见的侮辱、暴力与偷窃,这最终令两人“堕落”为罪犯。当她们开着一辆敞篷车,希望逃离警方追踪之时,车子则在飞跃大峡谷的镜头中凝固了。该片利用大量广阔空间和自然场景的调度,与两位女主人公平素所受的压抑和封闭形成对比;也通过对片中几位不同男性形象的刻画,描摹出了塞尔玛和露易丝改弦更张,从原先的温柔妇人转变为危险歹徒的情感轨迹。事实上,影片最后那个镜头是刻意渲染出充满歌颂和礼赞意味的,为的是能留给观众对于救赎和解脱的想象。因为如果纯粹从伦理角度审视的话,这对“狂花”依然走不出男权的阴影。所以电影只能采取艺术手段,为现实罩上一层美学面纱。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电影和伦理之间存在着种种“被取消的冲突”。

    《电影与伦理》第二部分中的内容,更具专业特色。为照顾到大多数并不具备该学科基础知识的观众,作者结合《圣女贞德受难记》、《易尔先生》、《日烦夜烦》等极富典型性的影片来帮助解释。除此外,作者还提到伦理和美学、现代主义、人类主义之间较为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到电影《易尔先生》,这是一部有点像希区柯克《后窗》类型的悬疑佳作。作者择取此片来验证法国哲学家歇尔·福柯的监视理论。片中的男主角易尔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处于幽闭恐惧状态下,具有偷窥偏好的人物。但故事逐渐展开后,观众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则危险的爱情寓言。易尔先生的窥视目光和摄影师主导下的第三方的镜头几乎一致。但前者的窥视带有明显的隐秘色彩,这份被刻意营造出来的隐秘感,使观众频频滋生“男主角很可能就是罪犯”的猜想。然而,影片最后出现了精彩颠覆。用中国俗世智慧来形容,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易尔先生在偷窥,警察也在监视,倒错的镜头背后是不同的“凝视”所彰显的道德力量。

    总体而言,《电影与伦理》中关于电影艺术纯学术化的探讨内容,理解起来的确具有一定难度。好在作者将希区柯克的悬念影片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结合,将超越社会伦理常规的《末路狂花》与女性主义观点进行对接,将《杀死比尔》放置在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解释,还把科幻电影《异形》四部曲中那些意味深长的桥段影射于人类的困境……如此,读者便能更加直观、感性地领悟电影中原来稍嫌艰涩的伦理题旨,同时对不少知识点也有了拨云见日般的明朗感。

    其实艺术界一直都有着强调对电影作品进行伦理观照的呼声,只是这种呼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足够重视。不过随着电影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观众注意到了电影和伦理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相关的思考也就逐步深入起来。

    (《电影与伦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