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各地的热心人士寄来了500余斤爱心毛线。 |
 |
有了这么多爱心帮手,“毛衣奶奶”韩翠菊(右一)笑得合不拢嘴。 |
1月7日下午,天气转阴,开始飘起小雨。66岁的谢益红特意从东钱湖赶到东海花园社区,因为她和老邻居们约好一起打毛衣。 当天,东柳街道东海花园社区服务中心其乐融融,60余位来自鄞州各乡镇、街道的“老阿姨天团”聚在一起打毛衣,“毛衣奶奶”韩翠菊来到现场分享经验。 “毛衣奶奶”的故事传开之后,鄞州成立了“百人编织团”,今后将定期开展编织课,共同助力爱心工程。 退休教师特地从东钱湖赶来领爱心毛线 “不好意思,我来晚了!”现场,一位穿着粉色羊绒衫的老人急急忙忙走进社区服务中心。她叫谢益红,今年66岁,是“毛衣奶奶”韩翠菊的老邻居,去年5月份搬了家。为了参加这次活动,她是特意从东钱湖赶来的。 谢益红是名退休教师,以前就住在东海花园社区,经常看到韩翠菊一个人在社区的角落里打毛衣。起初,她和很多人一样,很是不解。“以前,我们兄弟姐妹多,我一个暑假要打好几件毛衣,现在孩子们都大了,我打的毛衣都没人穿了。当时我就纳闷,怎么她家里人这么多,天天都在打毛衣?”一问,她才知道,韩翠菊打毛衣是为了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2015年,韩翠菊织毛衣的故事被搬上了社区舞台,很多居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阿婆每天打毛衣是给别人织,心地真好!” 慢慢地,韩翠菊的故事在社区传开了,社区的“韩阿婆爱心作坊”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23人。谢益红也加入了这个爱心团队。“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打打毛衣就能献爱心,挺好的。”她说。 这一次,鄞州成立“韩阿婆百人编织团”,谢益红特意从东钱湖赶来,领了一部分爱心毛线。“我颈椎不太好,织不了太多,但能织一点是一点。” 60余位老阿姨围坐打毛衣,这场面太暖了 昨天的东海花园社区服务中心格外热闹,来自鄞州区不同乡镇、街道的60余位爱心阿姨齐聚一堂打毛衣,大家有说有笑,为爱编织。 胡小飞是来自首南街道格兰春天社区的编织达人。2018年,她在社区里组建了一个爱心编织团队,巧合的是,团队也叫“毛衣奶奶”。这两年,她们把亲手织的手套、毛拖鞋等送给民工子弟学校、环卫工人等。得知这次鄞州成立“韩阿婆百人编织团”后,“我们都报名了,这次打算带一批毛线回去,大家分头开工。” 穿着黄色毛衣的王春兰来自东柳街道太古城社区,她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双手不停地织着毛衣。“很多年没有织了,这回算是‘重操旧业’。”她手里的一件玫红色毛衣只差一个袖子就要完工了,看得出来毛衣很漂亮,胸前还有卡通图案。“给女孩子穿的,要漂亮一些。” 华光城社区的徐明霞一边打毛衣,一边时不时向“毛衣奶奶”韩翠菊讨教经验。“这毛线,给七八岁孩子穿的话,要起多少针?”她说自己已经有20多年没动手织毛衣了,都忘得差不多了。“韩阿婆是专家,我今天就是来取经的。” “毛衣奶奶”很细心地写了一张纸,上面记录了很多有关织毛衣的参数。“我织了几十年,这些数字早就滚瓜烂熟。她们不会的,我可以手把手教。粗的毛线,我一般都织开衫,细一点的毛线织套头毛衣,织松一些,毛衣就软一点,孩子穿起来舒服。”韩翠菊分享着编织经验。 社区收到来自全国网友的500余斤毛线 宁波晚报报道“毛衣奶奶”的故事后,社区陆续收到很多爱心市民寄来的闲置毛衣,还有来自四川、河北、福建等地的网友将毛线快递到社区。 东海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蓓说,刚刚,社区收到了一个来自福建莆田的包裹,里面有一个红白相间的编织袋,袋子里装的都是全新的毛线,甚至有很多羊绒线,包裹里没有留下任何字条。“有的网友直接在淘宝上下单,把全新的毛线寄过来,真的让我们很感动。”王蓓说,短短一个星期,社区已经收到了500余斤毛线。 记者注意到,桌上放着一张“爱心毛线领取签名单”,已经有很多人签字认领了爱心任务。 “我先拿两斤毛线,估计一星期左右能织好一件,等织完了我再来领。”来自华侨城社区的王春萍领了几团米色毛线。 工作人员笑着说,“阿姨,你不用特意跑过来,需要什么颜色,我们给你寄过去。” 现场,“毛衣奶奶”韩翠菊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有这么多人帮我,我们的爱心能量越来越大,有更多的孩子有毛衣穿了,我打心眼里高兴。” 这几天,报名“百人编织团”的成员都陆续认领了爱心任务,抓紧打毛衣。初步计划本周后期,第一批崭新的爱心毛衣将送往新疆库车。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赵美鋆 文 记者 张培坚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