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家留在中岙村的作品。 |
 |
黄桂女在她的肚兜店。 |
下午时分的中岙村格外安静。老人们坐在门口的石板凳上晒太阳,阳光洒向房子的瓦面,折射出斑驳的光。 中岙村古称竹山村,是象山晓塘乡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村。村庄依山傍水,盛产柑橘,迄今已走过近700年时光。去年,在这里接连举办了两场艺术节,村里相继来了40多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传统古村与当代先锋艺术碰撞、融合、叠加,艺术家们留下作品也留下故事。这里转角就能遇见风景。 村里来了一批中外艺术家 艺术家卜金到中岙后不久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乡村,他想将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名作《倒牛奶的女佣人》留在这个村庄里。原著画作描绘了17世纪荷兰人的日常生活。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厨房,穿着黄色上衣、系着蓝色围裙的淳朴妇人正在把陶罐里的牛奶缓缓倒下,神态平静、安详。因为中岙盛产柑橘,卜金突发奇想将原著中的面包换成了柑橘,并将画作取名《倒牛奶的女人》。在卜金的笔下,厨房简朴而又富有感情,温暖的色调令人产生怀旧心理,仿佛原本就是这面墙上的画作。房子前的小道上人来人往,牛奶、柑橘、长着异域面孔的女人,就这样演绎着古旧乡村“朴拙”与现代艺术“高冷”相融合的传奇。 吉元烨子在村里绕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相中了一间矮旧的老房子,里面光线并不充足,抬头只见一个飘窗,她却为此欢喜雀跃,纤细的身躯来来回回抱着成捆的柑橘枯枝。吱嘎吱嘎……锯子一来一回,枯枝被遵循植株原本的属性,错落叠放到一起,摆出肆意生长的形状,然后她用红色颜料点缀了部分。也因此,自然本物的美在落地那一瞬间不再只是叹息,而是以新的姿态将生命延续。吉元烨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的时候,村民们好奇的脑袋不断探进来,想知道这个善用身边任何物件创作出美好的日本艺术家最后会带来了什么。 顾奔驰出生于上海,当许多艺术家热衷运用进口高档颜料做装置艺术时,他拿起了不起眼而且廉价的寻常尼龙色线。在这个圈子里,这样的独特难能可贵。中岙村的古祠堂令他有了创作的欲望。在古色古香的祠堂里,他最先用小钉子一排排钉在房柱上,随后从两根柱子间细密地拉起一根根放射状的红线,分割空间。顾奔驰的想法是,用这红线表述祠堂与村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是血脉的联系。“不管走多远,最终你都要回来,无法割舍。”说完他便笑了。走出祠堂回望他的作品,那一条条红色丝线,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实与虚的交叠,无限魔幻,赋予古老的祠堂全新的生命力。 意大利艺术家Salvo Pastorello将旅行感受渗透在他的作品中。符号、物件、字符、男人、女人,在路上、火车站、飞机场里,这些是他作品里常用的符号。他在村里的水泥墙上留下绘画《人来人往》。画作中人与人擦肩而过,并因此开始下一段旅程,画抽象但色彩鲜明,拥有孩童般天真无忧的喜悦。创作前,村民热心地问他,“要不要把墙面刷白,这样画起来会不会更美观?”Salvo Pastorello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不,这样就挺好。” 卜金留下墙体绘画《五彩墙》,胡友臣作了墙体绘画《中岙2018.4.22》,曹昌禹涂鸦《from ghetto》……艺术作品就这样散布在农用工具旁,画面自带真实且饱满的戏剧性。 现代艺术与古老村落的激情碰撞 艺术与乡村的结合,促进了当地产业的不断升级,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地标。这是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此前,在国外成功的乡建实验中,日本的越后妻有最为有名,为了改变家乡萧条景象,出生于此的策展人北川富朗让土地和民众成为创造的出发点,举办“大地艺术祭”,以此表达艺术家们的思考:离开乡村的人是否应该回头看看他们遗失了怎样的美景。艺术节自2000年举办以来,已吸引众多中外知名艺术家创作并留下大量经典之作。艺术走进乡野此后便不再成为越后妻有的专利,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就如中岙。 最早对于办艺术节,村里人是忐忑的。村里的文书陈绵绵给村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心酸和不易她都曾体会。毕竟对世代生活在传统山村的村民来说,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此前遥不可及且陌生的。但随着各种肤色的艺术家的到来,他们举起画笔扮靓乡村,寻画而来的游客纷纷“投递”出艳羡的眼神,村民为此看到了商机。村民从最初的怀疑到热情相助,艺术节给村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观念上的改变,陈绵绵说,“他们逐渐适应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们,也学会了用南腔北调甚至是‘肢体交流’和艺术家们相处,面对游客好奇的目光,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原来不愿意让艺术家画,现在主动邀请他们去。” 村里的变化至今仍让中岙村村委会主任陈兆播印象深刻,“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同时激活了古老村落的文化内存,这些艺术作品像是颗颗萌芽的种子,在村里角角落落扎根。”陈绵绵的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看着艺术家们的创作,他忍不住也拿起画笔冲上前。当地乡贤、画家陈丹阳是中岙村“橘”公共艺术节的发起人,正是他多年来坚持将艺术引入故土。看到村里的孩子对艺术产生好奇与兴趣,他觉得目的达到了,“我们播撒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受外面的世界。这颗艺术种子或许会在恰当的时候发芽,引领他们走上艺术之路。说不定在某一天,他回到家乡,回想起小时与艺术家们画过的画、走过的路,会把故事继续传承下去。” 拾起古老乡村的文化遗珠 艺术家顾奔驰的观念是,艺术融入乡村建设并不是强行植入,让村民被迫去接受,“而应该是与当地历史文化相融合,挖掘乡村以往被忽视遗漏的文化遗珠,继而通过艺术再加工将其变为宝贵的资源”。陈丹阳的初衷也是如此,他认为村里的木匠、裁缝,每一个村民都是自己的艺术家,闪烁着传统艺术的光芒,“只有村民参与进来,把自己变成艺术节的主角,那么艺术家离开以后,不仅仅只是留下了作品,而是激活了村民身上潜在的文化基因,这样传统艺术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这里的传统手工艺确实在逐渐恢复,从而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回归。陈氏宗祠的对面,黄桂女的“闺”女红肚兜店就开在这里。今年75岁的黄桂女年轻时就会手工缝制红肚兜。近两年,中岙村日新月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而搭乘着去年艺术节举办的快车,黄桂女心底潜藏的艺术细胞被彻底激活,她重拾针线,索性开了这家店。每天早上7点多,她就会准时坐在门口一针一线现场缝制红肚兜,向游客展示传统手工艺。只要游客有兴趣,甚至可以跟着她学两招。因为每个肚兜都是纯手工缝制,黄桂女几乎两天才能完成一个,但专程来找她订制肚兜的人依然很多,也都愿意等着。有时候黄桂女几乎一天都不得闲。就这样,不知不觉中,200多个红肚兜飞向了新人家中,都带着甜蜜。她说,“看到年轻人喜欢这些老物件,有说不出的开心。” 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