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文横向书写“钵盂泉”三字,叶为铭题。 通讯员供图 |
|
叶为铭像 |
近日,鄞州区业余文保员李先生在游览天童寺时,关注到泉眼上方的一则题刻,落款为“新州叶为铭”。叶为铭是清末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李先生遍查史料,并未找到叶为铭游览天童的记载。这一刻石因处于冷僻处,长期不为人所知。 拂去尘埃见真章 据李先生介绍,题刻发现处位于天童寺西北角古松堂北侧的钵盂泉旁,平时人迹罕至。碑文横向书写“钵盂泉”三个隶书大字,嵌入泉眼东侧山壁,周围有一圈水泥装饰框。 三字尾端隐约透出落款,拂去尘埃,可辨出“叶为铭”字样。“叶为铭是晚清知名金石学家,1904年与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共同创立了西泠印社。”李先生说。 叶为铭生于1867年,卒于1948年,又名叶铭,字盘新,号叶舟,祖籍安徽歙县新州,世居杭州。他擅长金石书画,尤精金石考据之学,善篆隶,能镌碑。 经仔细比对,该落款全文为“辛未孟春月,新州叶为铭书”,当是叶氏本人所题。辛未孟春月,即1931年农历正月,叶为铭时年65岁。因未见到相关记录,尚不能确定他是在造访天童后欣然题字,还是受人所托题字后在此摹刻上石。 钵盂泉的来历 天童寺建于山谷之间,背山面水。寺前有内外万工池,背靠太白诸峰。据《天童寺志》载,在太白峰南侧有钵盂峰,“圆秀特起,状如覆钵,障于寺后”。山峰因形如僧人常用的钵盂而得名,明代杨明有诗云“太白耸奇峰,宛然类僧钵”。 清康熙刻本《天童寺志》里的钵盂峰(红圈)与天童寺的位置关系。 今古松堂后园的钵盂泉,在古籍中鲜有记载。直到1997年出版的《新修天童寺志》出现一句,“寺内多泉水,诸如弘法泉、楞严泉、体净泉、潜源泉、应真泉、降龙泉、青龙泉、钵盂泉等”。比起天童寺里弘法、楞严、体净这些名泉,钵盂泉的存在并不引人瞩目。 据李先生观察,这眼泉水自左右山石间各有一股清泉潺湲而出,汇于一泉,“大概因为正在钵盂峰山脚下,所以叫钵盂泉。” 钵盂泉所在的古松堂民国时期称古松居。李先生说,天童寺里有两处以“古松”命名的地方,容易混淆。一处位于西涧旁、罗汉桥侧,名叫古松堂,高僧明旸法师曾在此剃度。当时,年轻的明旸追随圆瑛法师多年,多次提出剃度的愿望,但因为他才15岁,没达到剃度的年龄要求,为此,天童寺庄严、净心、文质、志恒、宽慈五位高僧分别用自己的年寿赐给明旸一岁,这样才使明旸的年龄“合格”。1930年农历九月初一,圆瑛法师特意选择在古松堂为明旸剃度。而古松堂的位置,明旸法师回忆称在西涧之旁,与民国《天童寺续志》所载的“古松(堂)”位置相符。 另一处为古松居,位于寺庙北侧,即今日古松堂的位置。“因为古松居占据了古松堂的名字,原古松堂一度被称为‘老古松堂’”。李先生说,明旸法师剃度的老古松堂已几经兴废,今人在考查时,还需有所区别,以免混为一谈。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