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捣固机是铁路养护工们最常用到的工具。 冒雨工作的铁路养护工们。 |
零点已过,冰冷的细雨仍飘个不停。铁路宁波站站台的尽头,湿滑的轨道肉眼可见。沈杭嵊和工友们从工程车上卸下工具,整齐地排成一行,做着最后的准备、检查工作。 这是一群昼伏夜出的“夜猫子”。春运,是他们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当市民们酣然入睡时,他们正踩在轨道上的碎石上,挥汗如雨地检修着、忙碌着,为列车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为成千上万的旅客默默奉献。 1月17日凌晨,记者来到铁路宁波站,近距离目击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工务段的线路工们的养护作业。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30多名线路工对总长约80米的路段,进行一次彻底的“整治”,迎接下一趟列车的驶入。 揪出“问题”立马治 1小时里,30多人“抢修”80米长铁轨 “零点40分至1点40分,是今天的养护作业时间,前后都有列车进出,所以这个时间也是挤出来的,掐得很准。”工长沈杭嵊拿着当天的作业单,面前摆着捣固机、起道机、撬棍等工具,工人们站成一排,等待着“天窗时间”的到来。 轨道养护,究竟怎么回事?这是市民们平常难以接触的领域,更不会见到,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沈杭嵊用一句话解释:“列车运行会对铁轨产生冲击力、压力,铁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铁轨回到安全值范围内,轨距、水平等回归正常。” “春运期间开行了多趟临客列车,铁轨平均每分钟要承受15次列车碾压,‘压力’也很大啊。”沈杭嵊介绍,当天的养护也是在前期观测、现场复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共3个作业路段,总长共计80米,一个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所有指定作业。 很快,零点40分到了,线路工们扛着工具下了站台,走到了轨道上。细雨仍下个不停,一名防护员走在最前头,站定,警戒周边情况,沈杭嵊则趴在铁轨上“看道”,确定作业位置。紧接着,捣固机开动了,现场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约20分钟,大概看出了点“门道”——简单来说,线路工们先用起道机、铁镐等工具,将轨道内外的石砟扒开,再用捣固机深入地下进行加固、夯实,之后再对石砟进行回填。 长期熬夜+不吃早饭 他们比同龄人老得快 现场的工具不少,其中捣固机可谓是“主力”。这个单人操作的工具,重约30公斤,在石砟中作业,若不是长年累月的“锻炼”,不仅体力跟不上,操作上也会欠缺精度,着实是个考验。当记者问起沈杭嵊,他一笑而过:“习惯了,多用用就好了。” 沈杭嵊介绍,春运期间,列车运行频次高,留给他们的作业时间非常有限。平常养护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路面也很长,所以,一天下来确实很累,许多新人胳膊都被震麻了。而搬着这么沉重的工具,数小时弯腰干活,很多人的腰都出了问题,“腰疼,这是职业病。” 对沈杭嵊来说,这么冷的天气,干活还好,就怕闲着,“干一会身上就出汗了,要是停下来,风一吹,身上冷得不得了,还会感冒。”所以,沈杭嵊和工友们几乎一刻都没有停下,以至于记者想在捣固机的轰鸣声中寻找他们的“工作间隙”采访几句,一直没能找到机会。 在铁路轨道上养护作业,工作强度大,会不会遭遇什么险情?“有啊,去年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工友,由于是第一次操作捣固机,作业结束后手背不小心被长时间运转的机器烫伤,起了一个大泡,3天都没法洗手。”沈杭嵊说。 记者也注意到,由于常年在户外作业,风吹日晒雨淋,这些养护工相比同龄人会显得更为“沧桑”一些。“我才30多岁,但两鬓都花白了,不过平时戴着工作帽,看不出来。”沈杭嵊调侃说,他和工友们一是长期熬夜,二是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头发白得早“也很正常”。 10年春运没回家 顾不上一双儿女,却心系万千归家旅人 凌晨1点25分,距离养护作业的结束时间只有15分钟,大家将扒开的石砟恢复原状,开始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作为“总负责”,沈杭嵊拿着道尺,在铁轨上往返着、记录着,量轨距、查水平、测高低。当确定线路设备状态达到标准后,满头大汗的他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是1点40分,很准时,这算是早的了。以前我们都是4点20分才结束,等回到宿舍,别人差不多要早餐了,所以,我们都是天亮之后说‘晚安’。”沈杭嵊笑着说,他参加工作已经12年了,虽然说很辛苦,但这些,真的都习惯了,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工作常态。 沈杭嵊家在杭州,今年33岁的他,2006年退伍后重拾课本,求学两年后进入宁波工务段工作。2010年以来,他的春节都是在线路上过的,没有一次能回家。用他的话说,“许多工友都远在东北、西南,还是让他们回家过年吧,我家近,春节后随时都可以回去。” 话虽如此,可谁不想在除夕夜和家人一家团聚、欢声笑语呢?沈杭嵊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从事教育行业,一对龙凤双胞胎今年4岁,是最需要父母陪伴成长的年龄。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平时和儿女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微信视频聊天,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 “现在想来,对家人亏欠得最多,尤其是我妻子,也想借这个机会对她说,‘你辛苦了’!”话到最后,沈杭嵊有些哽咽了。但他同时也说,“舍小家,为大家”,目送着一辆辆列车运送着返乡的游子回家团圆,那一张张笑脸,对他来说,也是最美的画面。记者 马涛 通讯员 朱小刚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