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卫健委公布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权威专家解读透露的最新疫情共识

    国家卫健委1月2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第四版透露出哪些对疫情的最新共识?“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权威医学专家。

    认识一:哪些人群易感?

    第四版诊疗方案提到,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还提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表示,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

    认识二: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第四版诊疗方案明确,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表示,通过在公共场合科学、合理佩戴N95或者医用外科口罩基本可以阻断由于患者喷嚏、咳嗽带来的飞沫传播。

    所谓接触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的飞沫最终会沉积在地面、桌椅等物品上。如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手也会被污染,如果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的黏膜,便会引起感染。李太生说:“所以,一定要注意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在没有条件清洗的时候,不要用手乱摸。”

    李太生表示,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空间,如商场、车站、车厢里,应该科学佩戴口罩,但是如果去空气流通场所,比如非高发区的公园、骑单车,以及在私家车里,则没有必要。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曹玮表示,戴口罩是要防止飞沫传播感染,而飞沫能喷溅的有效距离大概也就是1.5米到2米。所以,在没人且空气流通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佩戴口罩的。

    至于是否需要戴手套,李太生说,对于公众来讲是没有必要的。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防护和勤洗手已经足够。

    认识三:感染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第四版诊疗方案提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

    李太生表示,比起第三版诊疗方案,新版方案明确了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认识四:如何确诊?

    由于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感、普通感冒之间很难区分。

    “第四版诊疗方案把流行病学的筛查条件放宽了。有三个临床表现:一是发热;二是查血常规后发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三是做CT显示肺炎,符合两条就应该去做核酸筛查。”李太生说。

    第四版诊疗方案提到,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就建议去发热门诊进行核酸确诊筛查。

    认识五:已公布死亡病例有哪些特点?

    第四版诊疗方案提到,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李太生也表示,从已公布的信息发现,死亡病例约75%在60岁以上,并且多数伴有基础性疾病。“然而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基础疾病加重后致死,还是直接致死,目前仍然不清楚。”

    已经治愈出院的病例是否会产生抗体?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许小毛表示,抗体是一定会产生的。“因为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激发人体的特有免疫,产生抗体,进而杀死病毒。”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