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洪科威让返甬人员扫一扫确认行程轨迹。 |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社区长丰二村(与金家新村合并管理)是一个老旧小区,常住居民1729户,其中80%是出租户。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员构成,小区却交出了一张不错的防疫成绩单:目前只有1户居民居家隔离,其余4户已经解除隔离。 这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扫一扫确认行程轨迹,小区这一做法被推广 “您好,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去过疫区?”“麻烦在这里扫一扫!”2月11日8点左右,钟公庙街道金家漕社区长丰二村的社工们就忙开了。企业陆续复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开始返乡。从2月9日开始,社工对每一位进入小区的人员都进行排查。 和常规排查不同的是,小区用上了“硬核”手段。社区通过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平台,只要让对方拿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追踪一个月以来的走动轨迹,有些人的谎言很快就不攻自破了。 小区一出租户,祖籍四川,年前回过一趟老家。社工询问:“最近有没有去过湖北?” “没去过,我就去了一趟四川,其他地方都没去过。”对方矢口否认。 “麻烦你扫码,确认无误我们再给你通行证。”扫码结果却让社工大惊失色:从1月1日到现在,他曾漫游河南信阳、驻马店、南阳、湖北武汉、宜昌、江汉、孝感、黄冈等30余个城市。 另一名宁波籍居民,隐瞒了自己从天台回来的事实。信息一查,谎言就被识破了。 当天的排查工作从14点持续到22点左右,共排查了300多家出租户,其中有4名从重点地区返甬的人员被防疫部门工作人员送至集中隔离点。 金家漕社区居委会主任励春柳说,社区内有大量出租户,其中长丰二村就有1300户,占整个小区总住户数的80%以上。最近外来人员陆续返甬,排查压力增大。 “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必须经过扫码这一关,看他们是否到过重点地区。只有扫码合格人员,才能领取小区的出入证。”她说,截至目前,小区有1200多户居民领取出入证。目前,这一核查方法已经推广到钟公庙街道的各个小区。“这些信息能自证清白,谎言则不攻自破,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无物业老旧小区,社工“挑大梁” 长丰二村是分批建造的小区,最早一批建成时间已有31年。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社区大小事务只能依靠社工。在防疫的非常时期,一线社工更是挑起大梁。挨家挨户排查、小区消毒消杀、出入口值守、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照顾,这些都成了他们的分内事。 考虑到老旧小区外来人员较多,1月30日,该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社区主任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特殊的值班表。 10名社工加10名特保人员,20个人要共同守护小区的四道门,负责给进入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扫码并进行相应登记。夜间值守辛苦,社区主任励春柳毫不犹豫把自己排在了夜间。 “前阵子,我们值夜班都要持续到深夜11点半,励主任回到家都凌晨了,家里还有一个今年要参加中考的儿子,但第二天她都照常来单位。”社工洪科威苦笑,有一个这么拼的社区主任,他们都不敢有丝毫放松。 实施“禁严令”后,很多小区的进出人员明显减少,但长丰二村一天的出入量依旧在800人次左右。“住在我们小区的大多是蔬菜批发市场的小商小贩,有的是一线的环卫工人、保安等,他们往往都是深夜回到小区。”励春柳直言,夜间值守压力很大。 居民齐心出力,拧成一股绳 特保王辉今年33岁,疫情发生后,他一直在小区值守。 “老小区里住着很多蔬菜批发市场的工人,他们凌晨3点就要出门了,我们必须一个个测量体温,确认信息。”虽然防疫工作辛苦,但这个80后小伙却时常被居民温暖到。 “小伙子,这是我家里刚烤的地瓜,很香的,你快尝一尝!”前两天值夜班时,住在小区的老人送来三根烤地瓜,戴着口罩,王辉甚至都不知道老人的名字。“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地瓜了。” 小区退伍军人朱师傅,端来了亲手做的家乡特产—新疆大盘鸡,“给你们加个菜!”最近,医疗物资紧缺,小区居民自发开启众筹模式,有的拿来了家里的口罩,有的拿来了酒精,有的把自家仅有的一瓶消毒液送来了。 疫情面前,小区涌动着一股股暖流。就在前两天,在蔬菜批发市场做生意的金先生把2000斤玉米直接送到社区。“现在,社区办公室里简直成了小超市,很多物品都不知道是谁送来的……” 洪科威说,小区居民不光自发捐赠物品,而且还自告奋勇当起志愿者。短短几天时间,就有16名志愿者奔波在防疫一线,给居民测量体温,给老年居民答疑解惑,给隔离人员送生活用品。他们最常说的话是:“你们忙,这里交给我!” “虽然,我们这个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但我们和每个社区居民都拧成了一股绳,人人出力,是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这场战斗我们一定会打赢。”励春柳说得很动情。她想着,经历了这样一场防疫战,以后任何事都不算事了。“只要有我们,有他们,任何坎儿都能过去。”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董磊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