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战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1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复工“店小二”:

一通紧急电话从武汉打来……

宁波复工“店小二”工作现场。

    “臭氧消毒装置顺利送达武汉!”

    14日晚8点35分,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樊献鹏的手机上弹出这么一条消息,他下意识地拉了下口罩,脱口而出“太好了”。

    2月13日,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接到一通来自武汉的电话。

    原来,武汉某科研机构向宁波一家企业采购了一台臭氧消毒的实验装置,可联系了不少司机,一听说到武汉去都不太愿意,怕回来要隔离14天,不合算。他们万般无奈之下,试着拨出了这通应急热线。

    前后联动,每个难题都能有呼必应

    作为物流运输协调方面的负责人,樊献鹏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市交通运输局求助。

    2小时后,同事们给出了几套方案:一是用交通应急专车,一是走普通物流程序,还有就是走邮政。三套方案比较以后,应急组和武汉方面决定,通过宁波市邮政管理局将这台臭氧消毒实验装置送过去。

    “因为我们的人去到那边,虽然有通行证,但一路上还是会碰到防疫检查点,普通的物流车辆过去效率会比较低。出于对安全、高效的考虑,我们最后选择了邮政。我们知道,武汉正等着这台机器,一刻也不敢耽搁。”

    13日晚机器装车,2月14日晚就运抵武汉。连武汉方面都忍不住点赞宁波的高效,轻轻松松帮他们解决了大难题。

    可在樊献鹏看来,这样的“轻轻松松”的背后,却是一大批干部群众夜以继日的付出。

    “实际上,我们在前边‘作战’,背后的支援团队也在全力以赴,我们局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企业复工的应急专班。”

    采访中,樊献鹏多次向我们提到后方的“战友”。

    事实上,应急组下面的6个组,都在切切实实地盘活手上所有的资源,服务于宁波广大企业尽快地投入复工复产中去。

    就在昨天早上,物资协调小组成员王寅宇收到一封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发来的,关于紧急协调有关企业复工的函。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你省有关企业是防疫急需的重要医疗装备氢氧气雾化机(生产企业上海惠美)的配套企业,为强化医疗物资供应保障,请你厅加强协调,确保相关企业于2月15日复工生产。”

    配套企业名单上是3家分别位于鄞州、江北、余姚的宁波企业。当即,王寅宇便打电话给对口指导服务组的工作人员。

    近日,市经信局和市科技局抽调干部成立9个指导服务组,对口联系指定的区县(市)、功能区,点对点精准服务企业破难解忧,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

    “我们得到的回复是,目前鄞州、余姚的两家企业已经开工,而江北的这家企业,由于其供应商位于外地,原材料供应不上,暂时无法开工,但老板已经从仓库中调拨了2万套耗材,下午就送往了上海惠美。对于这家企业的复工难题,我们还会继续跟进。”王寅宇说。

    截至2月14日晚12点,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共受理了826件事项,办结率百分之百。

    正如宁波市经信局一位负责人感叹的那样,应急组能够快速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前后联动,有呼必应。

    “不要看我们6个小组才20个人不到,这几天能够解决800多件难题,与后方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基层街道社区的支持,区县(市)的联动密不可分。”

    由点及面,各项政策得以快速落地

    2月10日,宁波中华纸业出口了一批货值170万元的白卡纸,成为新春复工以来宁波外贸首单。

    这首单来得并不顺利。受疫情影响,宁波不少堆场都停工了,集卡车司机大多还没回到宁波,货物越堆越多,到最后几乎“爆仓”。

    应急组接到的不少电话里,反映的也是同样的情况——

    比如,宁波梅山码头前段日子的提箱作业也基本暂停,大量集装箱特别是进口空箱在港区积压,堆场持续紧张。宁波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汪昌勇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目前梅山码头已采取将空箱场地升层、道路临时堆放空箱等措施,堆场利用率已达96%以上,后续几周仍然会持续增加,如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港口生产难以持续。”

    为此,宁波海关想方设法提升整个港区的堆存容量。在了解宁波舟山港各码头现有堆存情况和宁波舟山港集卡车队运作情况后,他们及时调整重箱、空箱等堆存区域,将50个冷冻箱由梅山码头疏港分流至大榭招商码头,还打算采取工程改造的方法增加冷冻箱临时堆位。

    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呼吁、号召外地的集卡司机尽快返甬。在浙江保通保畅行动实施方案基础上,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加快宁波舟山港集卡企业复工的相关措施,明确优化全市1700家集卡公司复工流程,开辟快速通道,实行“一企一策”,自2月12日零时起,还调整降低了集卡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

    此刻,越来越多的集卡车辆正从四面八方赶往宁波。

    “应急组做的,不仅仅是帮助一个个企业顺利复工,而是要通过我们在个案上的突破,进而推动面上政策的快速落地。这才是最重要的。”

    采访中,不止一个工作人员这样说。

    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何诗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