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骥的菜上面有很多虫孔。 |
赵骥做了爸爸后就不太去菜场或超市买菜了,他爱找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那些看起来饱经风霜又老实本分的面孔和粘着泥土的菜一样,让他安心。“自己种的,不打药”。 那时赵骥做外贸,开一辆奔驰,和很多白领一样追求“原生态”。出于对“自己种”的执念,干脆转行开农场。 这个匆忙的决定曾让他后悔了无数次。但咬着牙走到今天,在现代农业变成一个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后,在新型农民渐渐成为一个有前景的职业后,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彻底原谅了那个“自讨苦吃”的自己。 赵骥这一代人,出生于乡村、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背负着家族的希望长大。父辈辛劳一生,努力把他们推向外面更大更开阔的世界。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他们又回到农村,为“振兴乡村”和“全面小康”出力。 “值得奋斗一辈子的事业” 离城区约15分钟车程的鄞州姜山镇,历来是宁波的农业重镇。赵骥的农场和他本人一样,看上去特立独行:樱桃树稀稀拉拉、西红柿苗柔柔弱弱,倒是蓬勃茂盛的野草见缝插针绵延不绝。他觉得除草剂会破坏土壤营养结构,坚持不用,宁可付更多的成本让工人去拔。 赵骥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绍兴,上小学时高考刚恢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考大学几乎是农家娃走向成功唯一的路。他历尽艰辛考上清华,毕业后到宁波做外贸。 他赶上了好时代,很快赚了钱,买了房,有了孩子,却发现自己对职场越来越厌倦。 赵骥觉得,人生所有的努力都应指向一件事——找到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 2012年,他和妻子在姜山镇陈鑑桥村考察,田园生活让他想起自己的童年:在烈日下奔跑,水渠边钓小龙虾,菜园里捉白粉蝶,蹿来蹿去研究西瓜虫、鼻涕虫、好看的树叶和空空的螺蛳壳…… 那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宁波鼓励大学生到田头就业创业。 2013年浙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鄞州成为首批1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在镇里的支持下,赵骥承包了120亩地,创办了“尚品果蔬”。 同一年,刚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的90后汪琰斌在姜山镇陈鑑桥村承包了900多亩土地种水稻,而在这之前,80后转业军人柯汉强在后鄮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蔬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重点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这份职业变得体面” 2013年的“菲特”台风给了他们迎头一击。赵骥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他站在齐腰的水里,眼睁睁地看着农作物全军覆没。台风几乎一年一次,他常觉得自己就像水里东倒西歪的菜秧一样,毫无招架之力。 比抗台战线更长的是防虫,那些五花八门无孔不入的害虫让半路出家的赵骥防不胜防。他曾望着千疮百孔的玉米欲哭无泪,“怪不得玉米螟又叫钻心虫,真让人痛得钻心!” 所幸,区、镇两级相关部门常组织各类农技培训,还为他们指定对口的农事专家,并多次邀请农技人员组成讲师团,开展各类培训。 赵骥听课很认真,但老师讲的他并不会照单全收。“我有我的坚持!”他只用物理驱虫方法:大棚装了纱窗,放了性诱剂,把轮作的间隙拉长,冬天用水灌、夏天太阳曝晒……虫害的确缓解了,但无论如何他也种不出超市里那种干干净净没有虫眼的蔬菜。 好在,番茄有番茄的沙和甜,玉米有玉米的糯和香,丝瓜只搁一点点盐炒,清甜可口爽脆馥郁。 2014年,农场的15亩玉米收成还不错。赵骥和妻子精挑细选,找出虫眼少的玉米送到批发市场。可经销商一盆冷水泼灭了夫妻俩的满腔热情。经销商的话句句敲在他心上:“打没打过药,谁懂啊?你到超市去看看,谁不是挑好看的、饱满的、一粒粒滚圆滚圆的?虫咬过的谁要啊?你这种,只能当饲料!” 这件事让赵骥心里很窝火,但最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原则,“书不能白读,苦也不能白吃。只有创新生产方式,走一条和传统农业完全不一样的路,才能让这份职业变得体面。” 最适合自己的路 连续多年入不敷出,赵骥闲下来和妻子一算,直心痛:“该买房的时候没买,转眼赔进去两套房了!” 两边父母也反对,老人都种过地,过来一眼就能看出两口子的辛苦和拮据,什么也不说,连连叹气。这是让赵骥最难过的地方,从小到大他都是父母的骄傲,人到中年却反而让他们操心了。 为农产品打开销路,是很多新型农民需要直面的难题。除了在朋友圈推广外,赵骥还在鄞州印象城附近的菜场租了两个摊位,和老婆一起吆喝卖菜。 隔壁的芹菜水灵,对面的番茄鲜嫩,他的摊位气势上就败下阵来。看着人家口若悬河,他只有最实诚的一句“自己种的”。可买菜的人仿佛更愿意相信其他摊主信口开河的保证:“我的菜是听佛音长大的,不生虫。” 赵骥哭笑不得。老婆倒是坦然得多,她总是热情地招呼客人,给他们看手机里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农场,遇到具体的问题,就指指老公:“问他,都是他种的。” 赵骥就抓起摊上的菜,讲自然生长和催熟或“喂药”长大的蔬菜会有什么区别。专注于具体事物的时候,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 扭亏为盈应该是2017年,那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业改革要突出“优、绿、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越来越强调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那时赵骥就隐约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那年柯汉强的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万元,首次实现赢利。而汪琰斌又与两位同龄人一起,在镇上另一个村里流转2400亩土地,开始尝试水稻与龙虾立体种养,发展观光农业。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因为专业知识扎实、市场意识强烈、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渐渐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