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宸 不少喜欢读书的朋友,都会有个浪漫的想法,就是等自己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不需要再早九晚五地为稻粱谋时,最好能开一家私人书店。店内书香阵阵,茶香袅袅,唱机上缓缓流出西洋古典音乐的旋律,自己安详悠闲地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看某本心仪的书籍…… 然而前不久出版的一本关于“书店”的书,则彻底打破上述梦幻般的美景。英国苏格兰小镇威格敦一家二手书店的店主肖恩·白塞尔(这家书店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扎扎实实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店日记》,从而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书店老板最为真实的日常:与各种千奇百怪的顾客作沟通,打交道,搞得气不打一处来;必须亲力亲为地去收购大量旧书,还得像个苦力一样把沉重的书籍搬来搬去;要时时查询各类订书渠道传来的订购要求,并严格按此要求为客人们寄出商品;得经常关注“亚马逊”、“季风”等网络售书平台的讯息,如果自己同步开设的网络书店,其信誉度、好评度有所下降,就需要尽快想办法挽回;还得不时地动脑筋,花心思举办一些书友文化交流活动:一来是留住那些忠实的老客户,增进感情,加强联络,二来也希望能借此吸引、结交新的客户,同时扩大书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而言之,开一家书店可是太不容易了。 《书店日记》,顾名思义,是一本“日记”。在书中,作者有条不紊地记录了书店每天的运营状况。譬如,该日的流水账目;网店上的订单数量;包括这一天,自己又遇到了哪些奇葩的客人和奇葩的事情。这位作者堪称是“超级毒舌吐槽王”,尤其对那些在书店里闲逛半天,差不多将书架上的每本书都轮番摸了一遍,或者直接就坐在店里,看完书后,一本不买便拍拍屁股走人的顾客,他丝毫不会口下留情。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很多叫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在反映当下书店业现状的同时也映射出了一种可供窥斑见豹的众生之相。 在肖恩·白塞尔看来,开书店,绝不是什么田园牧歌式的选择。事实上他在书中所有的抱怨和吐槽都极其真实,丝毫不存在哗众取宠的夸张成分。然而,若反过来问一句:既然干这一行又苦又累又赚不了钱,你为什么还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呢?原因不言而喻:喜爱——对于书籍和文化由衷而持久的喜爱。这种喜爱能够滋生出强大的力量,足以令你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为之辛勤付出。不过,本书没有刻意强调此点。倒是作为读者,总会被作者的言辞逗笑。因为他将那些只看不买的顾客,和自己抢生意的同行,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还有雇佣来的活宝一样的店员都作为了吐槽对象。当然,肖恩·白塞尔也承认自己脾气很差,他回忆说:“记得在买下这家书前,我还是挺温文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地争吵,害我成了这副模样。”看来,任何一个行业,不管外表看上去是否光鲜自在,真正深入进去,都是甘苦自知的。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网络时代,对一个书商的要求是:记性好,毅力强,品味佳,文学知识丰富,拥有一定的资金。而在过去,书商很可能还是个学有所长的版本学家、目录学家。肖恩·白塞尔就认识一个老一辈书商的杰出代表:戴维。那是真正的行家里手——“看一眼书皮就能告诉你(书的)出版年份、出版社、作者和该书的价值”。作者极其敬佩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前辈,也希望自己也能从经营书店的实践中学习、培养、积累、磨炼出上述的能力和才华。 卖书是一种商业行为,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旧书里面更是蕴藏了我们人类发展前进的历史过程。所以,言辞幽默的肖恩·白塞尔尽管几乎每一天都在忍不住絮絮叨叨地吐槽当书店老板的种种烦恼,可所有人也都看到了他于不经意间渗透在《书店日记》里的那份初心不改的爱书之情。 (《书店日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