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疫情期间,一中年女士到某银行柜面办理一笔金额为13000元的跨行转账业务。柜面工作人员询问客户是否认识对方。客户说是转给学校,给孩子交学费用,并要求尽快。银行人士谨慎提醒客户,务必仔细核对对方身份真实性,谨防疫情期间不法分子冒充学校人员诈骗。客户方才坦言,是收到短信,通知家长缴纳学费。 得知此情况,银行人士一边劝阻客户稍安勿躁,一边建议其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老师及其他家长是否亦收到该通知。经过再三核实,学校缴费通知为假,银行最终成功识破这起网络金融诈骗,及时避免客户经济损失。 案例解析: 疫情打乱了市民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家庭收入支出的节奏。不法分子盯上了疫情期间市民居家而缺乏往来的状态,趁虚而入,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虚假消息,诱骗其上当。 事实上,除了冒充学校,这段时间,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等向市民发送虚假募捐信息,利用同情心诱骗市民转账;谎称家人、朋友患有新冠肺炎且正在医院救治,骗取市民转账资金;虚假售卖防护物资,要求市民转账支付,后将其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购买者输入个人信息,造成购买者财产损失;冒充平台客服,谎称受疫情影响,航班、车次取消、网购物品断货等,要求市民按照其指定方式(拨打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等)办理“退改签”业务,后通过获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者更不在少数。对于这些现象的汇款、转账,市民应予以警惕,多留个心。 风险提示: 针对诸类情形,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市民在日常付款、汇款、转账等时,务必提高警惕,做到“四不”,防范风险,必要时,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到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金融消费权益。 一、不信。不轻信所谓的“医院”“慈善机构”“防疫物品商家”等所提供的任何信息,走官方平台、正规渠道进行转账、交易。 二、不露。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不透露自己的证件号、卡号、密码、手机动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三、不点。若遇到航班、车次取消等事项,及时应拨打航空公司、铁路等官方电话核实,不直接拨打不知名电话、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他人提供的不明二维码。 四、不转。在转账汇款时,务必认真核实收款人身份及账号等关键信息,不向身份不明者转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