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福安养了20年蛏子。 |
|
挖蛏,既考验体力,也需要经验。 |
3月18日,宁海县长街镇64岁的蛏农尤福安今年第一次下塘挖蛏。 养了20年蛏子,碰到疫情,他第一次尝到滞销的滋味。更让他担忧的是,近在眼前的清明正是下蛏苗的时节,一旦错过,受影响的还有来年的收成。 为了打开销路,长街镇想了不少办法:早在2月底,镇党委书记王照栈、镇长石柔就在抖音上卖蛏子,“长街味道网上蛏子馆”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一晃半月有余,上游餐饮行业复苏的进度,制约着下游蛏子销售的速度。蛏农及当地政府面临的这场“大考”,既要答好销售这道“问答题”,也要做好长远发展这道“思考题”。 挖蛏工的“快”和“慢” 3月18日上午10点,长街镇港中村下洋涂,30多名挖蛏的工人陆续上岸吃“早中饭”。此时,距离他们凌晨4点下塘挖蛏,已经过去了6个小时。 “早中饭”的菜色不错,每桌八个菜,还备了饮料。留得住工人们的胃,却留不住工人们的心。他们连手套、下水裤都不脱,端起饭碗,站在桌边直接“开吃”。 顶多也就20分钟,工人们已经三三两两重新回到海塘里,只留下桌上几乎没怎么动过的菜和一扫而空的饭锅。 长街镇素有“中国蛏子之乡”的美誉。位于长街镇港中村的双闸陡门更因为水质适宜,有着200多年的养蛏历史。 名声在外的长街蛏子原本在每年1月底就该采挖,到了3月中旬,“大概只剩下五分之一的蛏子还没挖,而今年才挖掉五分之一。”港中村乡贤理事会会长周荣飞说。 大家都很着急,可心再急,蛏子还是得一个个挖。 一把蛏刀直插而下;双手沿着刀缝掰下一大块泥;手指灵活地在塘泥中摸索,一个个和塘泥一样颜色的蛏子被丢到脸盆里…… 一个手速够快的工人,每小时能挖15公斤蛏子。从凌晨4点下塘到中午11点左右收工,一人一天能挖100公斤蛏子。 挖蛏的过程,是一个让人重新定义“快”和“慢”的过程。 一脚下到海塘里,整个人跟着往下沉,塘泥没过膝盖,慌乱拔腿,结果一个趔趄。所幸一旁的工人透露窍门:转动脚踝,慢慢将腿提起,才得以从塘泥中抽身。 着急前行,迈出一大步,若不是工人眼疾手快拉住,就会直接“扑街”。这才理解工人们为什么是“一寸一寸”往前挪。在塘泥中,慢即是快,快反倒慢。 弯腰弓背,在蛏刀割下的塘泥中瞅了半天,愣是没找到一个蛏子。工人们却凭塘泥表面的小气孔,就能估算出割下的塘泥中有多少蛏子,把它们一个个摸出来。 蛏农们的“苦”与“盼” 养了20年蛏子,64岁的尤福安第一次为销路发愁:50亩,1万公斤的蛏子,怎么卖? 突然暴发的疫情,让原本1月底就该开始的采挖“停摆”了一个多月。 随着疫情的发展,游客没了,餐馆关门了,道路运输不畅……好像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在被关上。 眼下,疫情得到控制和好转,可餐饮市场何时才能恢复到往昔的盛况,谁的心里都没底。 市场的萎缩,导致蛏子价格的下滑。蛏子的“出塘价”原来在每公斤28元-36元,现在平均只能卖到每公斤20元;去年蛏子的零售价在每公斤56元,今年只有44元左右。 尤福安的心里还有另外一笔账:算上前期投入的苗种、塘租、饲料、人工、水电,“两个塘的损失在10万元左右。就算现在把蛏子全卖掉,也只够补贴今年买蛏苗的钱”。 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并不是所有蛏子都能卖到现在的价格。 长街蛏子以清香、鲜嫩、微甜为人们所喜爱,但并不是每个季节的长街蛏子都会有这样的口感。 如果不及时采挖,任由蛏子在塘里疯长,“蛏子会‘成精’,口感不像现在这样脆、鲜,有嚼劲,只能拿来做蛏干或者冰蛏,每公斤顶多能卖8元。”蛏农夏方魁说。 有此担心的,不仅仅是尤福安和夏方魁。 作为“中国蛏子之乡”,长街镇的蛏子养殖面积达2.7万亩,从事蛏子养殖、捕捞、返销的人群达7000余人。在长街镇,差不多每10个人中有1个从事和蛏子相关的产业。 海塘边,来自温州乐清的运输车早已等候多时。蛏子一上岸,立即被装筐运走。夏方魁说,温州是长街蛏子的一个主要销售市场,当地的海鲜面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蛏子。 这番场景和往年是不能比的。周荣飞说,来自温州、福建、上海等地的采购商走的都是“承包海塘”的路线,一笔订单,就能买走一海塘所有的蛏子。 今年,没有了承包海塘的“霸道总裁”,但陆陆续续来的运输车和订单,还是让夏方魁内心蹿出一点希望的小火苗:“市场已经在慢慢恢复,如果速度能快一些,今年还来得及。” 市场的“拓”与“思” 3月18日下午2点,建胜水产的老板娘朱彩燕正忙着给蛏子“打包”。这一批一共有14篮2.5公斤装的蛏子要通过快递寄出。 先拿塑料篮装;加上冰袋,放进泡沫塑料箱里;外面再套上一个纸箱……目的只有一个:尽量保证快递到客户手中的蛏子不要有破损。 一篮2.5公斤重的蛏子,看起来不过是“随手一买”的分量,可是谁又能保证,吃到这一篮蛏子,为它的味道着迷的,不是蛏农最期盼的批发商呢? 为了让蛏子——这个长街镇的支柱产业在疫情带来的困境中“蛏”起一片天,长街镇也是想了不少办法。 早在2月29日,长街镇党委书记王照栈、镇长石柔就在抖音上为蛏子“代言”,“长街味道网上蛏子馆”已经上线营业。 长街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周任斌说,消费者可以通过“长街味道网上蛏子馆”自主下单,有2.5公斤篮和4公斤篮两种,订单交由合作方建胜水产代为发货。 过去半个月,依托这个网上平台,长街镇的蛏农们已经卖出去5000多公斤的蛏子。朱彩燕粗略统计了一下,销量最好时,一天要发出三四百箱的快递。 “云卖货”时髦且有效,但在整个长街镇滞销的3700吨蛏子面前,这点销量多少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也认识到这一点,现在更希望通过网上销售,能够进一步打响长街蛏子的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人来订货。” 长街镇政府农办负责人钟建永说。 更强烈的“头脑风暴”正在迸发。 周任斌说,过去蛏农们收上来的蛏子主要销往菜场、海鲜市场,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现在镇里研发了一个“长街蛏子客户需求统计系统”,一个专门为大户服务的网上下单系统,同时也在尝试和更多大型超市、生鲜卖场建立联系,打通渠道。 “我们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蛏子为代表的养殖业如何转型,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进一步开拓市场。” 钟建永说。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惠晓阳/文 记者 崔引/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