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战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武汉50多天 每个医护人员都瘦了

访宁波驰援武汉首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小敏

许小敏在工作中。

通讯员供图

    正月初一,宁波首批13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奋战了57天,直至送走最后一位患者。紧随着,大年初三,宁波6位重症护理组医护人员也前往武汉,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里帮助患者日夜与死神搏斗。

    3月22日,这19位白衣战士和浙江医疗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凯旋。作为最早深入武汉的两批医务人员,在这50多天里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3月2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两支队伍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院感科副科长许小敏。

    刚到武汉时被吓了一跳

    正月初一那天,许小敏和12位战友到了武汉,当时正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刚到的时候,发现武汉同行的工作条件很艰苦,防护用品紧缺。当时因为核酸检测条件跟不上,床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发热门诊排长队,住院病房是人等床,发热门诊一个医生一天要看100多号病人。”许小敏说,当时武汉市第四医院已经有医务人员被感染,医院后勤及临床科室都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浙江医疗队接管了两个病区。

    没想到接管病区的第二天,整个团队就被吓了一大跳。原来头一天向大家交接病区情况的武汉医生被确诊新冠肺炎,虽然在工作中大家都全程戴着口罩,但和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必须隔离。

    于是,与这位武汉医生近距离接触的几位医护人员接受了隔离观察。就这样,大家提心吊胆了好一阵,所幸这些隔离的队员都没有发热等症状,核酸检测后也没有感染,经过一段时间的医学观察后重新投入战斗。许小敏说,自此以后,队员们严守了一个规矩,吃饭的时候一个房间里不能超过3个人,而且每个人相隔的距离一定要超过1.5米。

    背着40斤重药水桶消毒

    在疫情最严酷的阶段,武汉的防护物资和医院硬件条件很多都跟不上,这让包括许小敏在内的院感组成员都十分头痛。

    “刚到武汉的时候,医院的防护物资都是各方捐助来的,品牌和款式五花八门。每天领来的防护服都是一个型号的,胖的人穿上紧绷着,瘦的人穿上又打晃晃。”许小敏说,很多病房都不是正规的感染病房,缺乏基础的空气消毒设备。因此,刚到武汉的那段时间,他和同事每天背着40斤重的消毒桶手动给病房消毒,浙江医疗队接管的病区增加到3个以后,三层楼的病房一次要用掉两桶半消毒水,整个消毒一次要一个半小时,每次脱下防护服都是浑身大汗淋漓。

    “日夜倒班的医生护士们更辛苦,半个月下来,很多人脸上都有了压疮、破口,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偏偏晚上还睡不着,有队员吃两三片安眠药才能入睡。”许小敏说,由于浙江医疗队接管的是重症病区,收治了不少老人,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都靠医护人员帮忙处理。

    和首批13名医务人员同属一个队的,还有正月初三出发的6位宁波重症护理组的护士,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工作。那里收治的都是最重的新冠肺炎患者,10位患者有7位上着ECMO。到了武汉以后,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小敏也会经常了解这6位队员的情况。“他们每天和死神抢夺生命,不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是大家的守望相助,帮助彼此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

    武汉市民的热情暖人心

    “转机出现在2月中下旬,从那个时候起,浙江医疗队接管的3个病区陆续有床位空出来了,以前是人等床,渐渐地变成了床等人。”许小敏说,眼看着住院患者越来越少,大家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直到几天前,大家得到了医院可以关楼休舱的消息。

    离开武汉前,许小敏和同事们都去称了称体重,不出意外,每一个人都瘦了。“我瘦了七八斤吧,最多的瘦了十几斤,我出发时穿出来的裤子,现在不系皮带都会往下掉了。”出来一个多月了,大家难免会想家,许小敏家里也有不少牵挂,去年11月他的老父亲确诊肺部肿瘤,他出发前父亲正在做化疗。之前每次化疗都由许小敏陪护,到武汉以后,妻子和儿子接过了照顾老人的任务。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许小敏说,他是院感专业的,又经历过SARS和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在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医护人员住宿酒店旁边社区的居民自发送来武汉伴手礼,鸭脖子、热干面,都是最地道的武汉特产,每位队员都有。“还没离开,已经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许小敏说,他们住的酒店还给队员每人送了一个钢笔礼盒。

    “要向武汉的同行和市民致敬,他们付出更多。”许小敏说,天气转暖,武汉的樱花开了,这50多天难忘的经历,也会让所有队员一生铭记。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