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我们的节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28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路向东采青去

新鲜采回来的艾青要及时处理,不然就会“黄”掉,影响口感。记者 崔引 摄

    3月26日9点多,在东钱湖嘉悦生活广场附近,记者搭上常国民的车,出发去采青。

    常国民老家在四川泸州,来宁波27年,能说很地道的宁波话,采青做麻糍已有10年。受疫情影响,这是她今年第一次出门采青。

    一路向东去采青

    采青采的是艾青,是做麻糍、青团必不可少的材料。艾青说白了就是一种野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山坡上、山路边甚至花坛里,落地生长,即便被割掉,也会一茬接一茬地疯长。每年清明时节,是艾青最嫩,也是麻糍、青团销售的旺季。

    常国民住在东钱湖四古山,“坐拥”一大片原生态的“宝藏之地”,为何还要开车出门采青?

    “本地已经没有足够多野生的艾青了。”她说。

    10年前,东钱湖麻糍的名气还没那么大,当地做麻糍生意的人也不多,每年清明前一个月,山上、路边的艾青争先恐后往外“冒”,大家可以随便采。

    10年间,路越修越宽,房子越造越多,旅游越来越发达,麻糍的价格也从最初的5元一斤涨到现在的10元一斤……而留给艾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生长周期越来越短。

    早在四五年前,她就已经感觉到东钱湖本地艾青资源的紧张,开始扩大自己的采青范围。

    一路向东,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需要开车40分钟,跨越大半个城市,才采了半筐的艾青。

    一地的草,一地的宝

    回到四古山49弄7号的家中,已是中午12点。丈夫许泽云已经在碾糯米粉,这是制作麻糍的另一种重要原料。

    夫妻俩选择自己碾糯米粉,碾完后还得加水再用筛子筛一遍,这是为了保证碾出来的糯米粉“像细沙一样”,做出来的麻糍口感更细腻。

    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邻居看到常国民背回来的竹篓里那么一点“塞牙缝”的艾青,连连摇头:“现在的艾青越来越少。”

    邻居们一边聊天,一边帮常国民把采回来的这些艾青择干净。

    原料告急,好在常国民有“秘密武器”。

    在她的老家泸州,眼下气温比宁波略高,艾青也要比宁波这边长得早。她过年回老家时,艾青正是最嫩的时候。

    “在我们老家,艾青很讨人嫌,因为它很难被除根,但到了这里,却成了宝。”常国民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将老家的艾青煮熟后放在冰柜里冷藏,过完年,回宁波时顺便带回。

    今年,常国民一家比往年迟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宁波,面包车里坐着夫妻俩和两个儿子,剩余的空间塞了四五个泡沫箱,里面装的是1000斤艾青。

    3月26日出门采青的微薄收获,让常国民庆幸自己当初的这个“英明”尝试,“不然,今年生意就不用做了”。

    当然,还可以选择从台州那边进货。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常国民也买过几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为了保持艾青的鲜嫩,对方在送货时会在装艾青的箱子里加冰袋或者水,“我觉得这会影响艾青的味道”。

    常国民至今仍记得,当初入行时,师傅曾告诫自己,“只要你不偷工减料,生意就一定能做出来。”

    想要成为“带货主播”并不容易

    锅里的水“咕嘟嘟”冒着泡,常国民将筛过后、如同细沙一般的糯米粉,一点一点加到锅里。“这样才能让糯米粉有足够的时间透气,做出的麻糍更好吃。”

    没几分钟,糯米粉就熟了,呈现出一种如同冰淇淋融化般的丝滑质感。

    下午2点多,做好的麻糍面团被碾平整,待其凉透,用刀切成四边形的小块,就可以装盒了。

    今年受疫情影响,麻糍销量不佳,常国民动了蛮多脑筋的,“有身边的朋友帮我把做麻糍的过程拍成视频放到抖音上。”

    虽然同样充满了乡野的烟火气,但哪有那么容易成为“网红”。常国民说:“像这种视频,看得人挺多,但真正找上门来买的并不多。”

    感觉稍稍空了一些,常国民准备出门去取快递。“不知道是不是我在网上买的真空包装机到了。如果能够真空包装的话,麻糍就可以快递到省外,而且路上也可以慢几天,邮费也能便宜点。”

    “听说东钱湖要建一个大一点的菜市场,如果是真的,我很想去买个摊位,这样不仅可以卖麻糍,还可以卖点其他的米面制品。”常国民说。

    记者 石承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