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艺宁波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名单

收割蔺草。 记者 胡龙召 摄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全国共27项,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入选。此次浙江共有4项入选,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他3项分别是:安吉竹文化系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春天里,记者走进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只见一望无际的蔺草在田间随风起伏,蔚为壮观。这一悠久的宁波农耕文化遗产已经延续千年。

    蔺草-水稻轮作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

    “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每年6月底至7月初,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后,开始又一季的蔺草种植,如此循环往复。

    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古林茂新村党总支书记林忆聂告诉记者:“这种循环的结果是,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的营养形成互补。一般来说,蔺草茬晚稻比常规连作晚稻亩产高出100公斤以上,且比常规单季稻风险小。蔺草与水稻的轮作,不但蕴含着自然农法思想和生态价值理念,更体现了古代古林人的聪明才智,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古林,旧称黄古林。当地有俗语“水稻是米缸,蔺草是钱庄”,显示了蔺草和稻米对古林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古林还有农谚“一年蔺草,二年大稻”,反映出“蔺草-水稻轮作”模式历久弥新的传承。

    古林镇三星村芦家桥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和炭化草席碎片表明,5000年前古林先人就已种植水稻,并利用野生草料编制草鞋、草帘、蓑衣和草席等。

    作为中国蔺草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早在春秋时期,古林人就掌握了蔺草种植和编制技术。唐开元年间,宁波席草已经销往朝鲜半岛。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古林一带有广德湖,多生蔺草,可编席;其地逢农历三、七、十的集市,同时也是草市和席市。

    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

    “小时候,家家户户编草席,但现在全村会手工编席的人屈指可数。”古林镇仲一村省级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传承基地第三代传人马颖颖认为,应该对草编技艺加以保护,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承千年的手艺前途堪忧。

    目前,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已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此外,海曙区还在仲一村设立了省级非遗“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传承基地,重点扶持村内剩余的手工编制户,通过成立草编合作社、贴资金引入新品种草秧、聘用农技人员、在镇中心小学设立教学传承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保护传承这项非遗。

    从2015年起,古林镇每年推出米食节,深挖传统米食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民俗以及廉、孝、礼、义文化,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搭建平台展示悠久农耕文化。

    此外,古林冬耕开犁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好几届,祭太岁、唱大戏、牛上轭、人开犁,恢复当地百余年的“冬耕破土祭太岁,上轭犁田翻冬土”传统习俗。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闵庆文认为,对农业“非遗”的保护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与传承的重要工作,农业文化遗产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持核心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

    记者 陈晓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