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3月26日,新华社发布新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日印发,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 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关于劳动教育的意见上升到如此高规格的层面,一时间在教育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么,学生们如今在家到底参与了多少劳动?家长和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究竟如何?上周末,本报通过问卷进行了调查,两天时间,共有2941名中小学生的家长参与了此次调查。 问卷调查 只有22%的孩子能做到每天劳动 本次问卷,本报设计了“你的孩子多久进行一次家务劳动?”“每次进行劳动的时间有多长?”“你认为孩子有没有做家务劳动的必要?”“你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态度是什么?”等12个问题。 从问卷回收情况来看,两三天做一次家务劳动和一周左右做一次教务劳动的孩子较多,分别占比33.73%和28.94%,几乎每天做家务的孩子占比22.1%,另有3.43%的孩子从不做家务。每次家务劳动的时间,61.99%的孩子在0.5小时以内。 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劳动很有必要,非常支持孩子做家务劳动,因为劳动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身体,也可以融洽家庭氛围。但是也有少数家长认为劳动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在“你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态度”一题中,32名家长认为学生就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在“你认为孩子有没有做家务劳动的必要?”一题中,18名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在“你对孩子学校开设的劳动(劳技)课有何看法?”一题中,23名家长认为“没用,瞎耽误工夫”。 尽管认为劳动无用的家长占比很小,但可以看出,认为学生只要管好学习就可以了,依然是小部分家长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