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战“疫”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之后,我们会更懂得关爱生命吗?

援汉归来后,三位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生的生死感言

李斌琦医生

吴仕波医生

叶继辉医生

    这几天,对于所有援汉回来的宁波医护人员来说,是一段难得的轻松时光。

    当一场艰难的战役结束,当时刻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当之前的焦虑、难过、纠结都成为回忆,“武汉”依然是各个医护微信群的关键词之一。经历过这一战,他们聊得最多的,是对于生命关爱的新感悟。

    清明节前后,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生,他们都是从业十多年的专家,是平时见惯了生死的“老兵”。他们的思考,也许会给很多人一些启发。

    “生命把我们串在一起,

    死亡让我们同仇敌忾”

    “出发时,我以为没有被分在ICU,救治的就是普通病人。没想到重症患者那么多,普通病房也改成了重症病房。”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主任医师吴仕波说。

    作为大年初一抵达武汉的首批浙江医疗队队员之一,他见证了这座城市最艰难的时刻。

    判断重症的标准之一是呼吸频率次数、血氧饱和度水平以及氧合指数,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呼吸支持,“很多重症患者一刻都离不开吸氧,一动就会呼吸困难,更有危重的患者,用着高流量氧疗或者无创呼吸机,喂口饭的工夫摘下面罩,就会让他们出现危急情况。”

    1月28日出发援汉的明州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斌琦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我们建议患者不要自己去厕所,可有人不好意思麻烦护士,自己摘下面罩去了,可没走几步就走不动了!”他说。

    这位胖胖的、爱说爱笑的医生,在初到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的几天内一下子沉默了。

    “这个病最麻烦的地方就是我们对它还不够了解。”吴仕波说,“所以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医生只能密切观察着他们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以及血液学指标,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尽可能第一时间调整治疗方案,关口前移把他们拉回来。”

    可还有一些人没有被拉住,包括部分被感染的武汉医护人员。“面对一种新疾病,所谓经验,可能是一个个生命换来的。”和吴仕波同一批援汉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叶继辉承认,出发的时候“有些悲壮”,特别是想到还有一个月就要出生的宝宝,“可总有人要上啊,为了孩子们可以自由呼吸,我希望认识它,战胜它!”

    就算是专家,对于病毒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吴仕波告诉记者,记得刚去武汉时,他们是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三版去指导临床实践的。而2月中下旬,武汉疫情开始缓解的时候,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到了第六版,3月初,第七版也发布了。

    虽然医生也在摸索中前进,但这次患者对于他们的信任却是无条件的。三人都提到,信息时代,平时很多患者借助网络、借助真真假假的“养生”平台、借助亲朋好友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以及完全无法复制比对的个人经历,涉猎了太多医疗相关信息,又常常受制于自己有限的辨别能力而陷入迷茫和纠结。而这一次,面对一种全新的病毒,面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医护人员,几乎所有患者都毫无保留地选择信任。

    “你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他依赖你,像孩子一样依赖你!”吴仕波说,“生命把我们串在一起,死亡让我们同仇敌忾!”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病,

    还是病的人!”

    胜券在握地说,“这一招很管用!”

    他们都很感慨,平时,大家更看重的是技术和手段,是手起刀落药到病除的高效,而这次,在还不确定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时,人文关怀得到了更多的强调,也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什么叫人文关怀?就是,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病,还是病的人!”吴仕波说,你知道他的名字,看到他的眼泪和微笑,理解他的痛苦和情感,承认并接受他的感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顾虑;然后给他理解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医生全心全意的帮助。

    三位医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他们还是医学院新生的时候就烂熟于心,却在全新的挑战面前,品出了更多的滋味。

    李斌琦说:“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们,医术再高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不竭的爱能照亮受苦的灵魂。”

    新冠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业内普遍认为,最好的药,是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所以,信心很重要。三位医生刚到武汉的时候,不少患者因为有亲人去世、家属被感染,或者因为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而心灰意冷。

    “这个时候我们的安慰、鼓励和关怀就是良药。”吴仕波说。他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浙江援武汉医疗队的倡议书中提到,建议医护人员亲切地呼叫患者的名字,而不是床位代号,并且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来自浙江哪里;关心患者睡眠、饮食等最基础的问题;肯定他们的努力、接纳他们的情绪;如果可以,尽量握着他们的手说话……

    叶继辉医生还补充了一点,就是一有好消息,哪怕只是一个指标的细微好转,也要立刻告诉患者,一定要兴高采烈

    “做个纯粹的天使,

    救死扶伤!”

    在武汉的50多天内,和多数医护人员一样,三位医生听到最多的是“谢谢”,他们收获了很多感激和尊重,哪怕是在一开始常常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

    “连宁波的患者都非常牵挂我,一直在手机上看我的消息,还说回来了要给我做雪菜黄鱼汤。”叶继辉说。

    “我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关于我们的报道。”吴仕波也很感慨。有一天凌晨太累了,他披着军大衣在办公室沙发上眯了一会儿,被同事偷拍下。没想到这么件平常小事,发到微信上竟也收获一片心疼。

    在援汉之前,他曾在市卫健委信访处挂职一年,处理过不少医患纠纷。从武汉回来后,他很想念那里的患者,对医患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医生们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治病,不需要担忧病人因为费用不足而无法得到最好的治疗;在未知的威胁面前,医护人员给了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而患者也都毫无保留地信任、依赖他们;在全国团结抗疫的大环境里,媒体也给了医护人员更充分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传播了更多的正能量……这些因素,都会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微信群里,有小护士说,她突然又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真的再苦再累都值得!”

    吴仕波相信,疫情过后,更多的人会重新思考。“顶层制度设计会更科学、对医疗的投入会更多,医患双方的素养也会提高,一切会越来越好!”

    “我会做个更好的医生!”李斌琦说,“做个更纯粹的天使,救死扶伤!”记者 樊卓婧 陆麒雯

    通讯员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