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验俱丰济世人 胸怀仁慈赤子心

——慈城“魏氏父子医家”的缔造者魏长春

魏孟英捐赠了爷爷魏长春用过的老物件

    由慈城镇人民政府和宁波都市报系联合发起的“慈城药商博物馆征集老物件”活动持续进行中,我们征集的是实物,也是故事;是历史,也是文化。我们将通过老物件和老字号,来讲述慈城药商文化。欢迎你的参与!

    听说筹建中的慈城药商博物馆正在征集老物件,杭州的魏孟英捐赠了爷爷魏长春生前手抄的医书、用过的药箱和坐过的椅子。“小时候每次爸爸带我去爷爷家,他总是坐在这个藤椅上看书写字。”魏孟英的爷爷是浙江省中医院首任副院长、名医魏长春。

    魏长春,字文燿(1898-1987),出生于北京,祖籍宁波慈城。毕生从事中医临床,尤精脾胃、肝胆疾病。著有《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

    诚恳求学,学验俱丰

    慈城尚志路49号(原尚志路84号),曾长期悬挂着白底黑字的“魏氏父子医家”匾额,魏长春为人和善、治病如神的故事,在当地很多老人口中流传。

    魏长春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睹父病痛之苦,遂萌学医之愿。十五岁时,往浙北石门(今属桐乡市)一药堂做学徒。因诚恳求学,甘于吃苦,终得名师指点。

    1918年,魏长春学成归来,在慈城挂牌行医。1931年,他购买了尚志路84号旧房,作为诊所和新家。

    行医期间,魏长春细心辨证,大胆用药,不但不计报酬,还常上门随访。逐渐声誉大振,名闻江南。

    1935年,魏长春选择历年治案182例,分门别类,编成《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四卷,在津、沪、晋、浙等地发行,获好评无数。

    言传身教,重视乡情

    “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外出行医的父亲回到慈城,和爷爷一起在尚志路84号坐诊,并将诊所改名为‘魏氏父子医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1956年,爷爷和父亲先后受聘来到杭州。爷爷参加省中医院筹建工作,父亲被聘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筹)《浙江中医杂志》编辑,后来担任主编。”魏孟英告诉记者。

    魏孟英的父亲魏治平生于1922年,是家中长子。魏孟英回忆道:“父亲五岁的时候,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和古汉语。祖父坐堂时,父亲就在旁边学习。”

    魏家走上中医之路的不止长子魏治平。魏孟英回忆说:“祖父希望孙辈都爱上中医。他会在吃饭时告诉我们药食同源的道理,说吃红枣有什么作用,白木耳有什么特性等。”就这样,魏家成了中医世家,晚辈中,有多人成为中医界的中流砥柱。

    在魏孟英的印象中,爷爷剃着光头,蓄着白胡子,面容慈祥,“除了买书、看书、写书,爷爷没有其他爱好,家中也没有贵重的家具。他身为省中医院副院长,绝不允许我们走后门。所以有朋友想要临时加个号,我们只好找其他人帮忙。但是对于乡亲,他非常热情。”

    严谨学术,不惜曝短

    治病、研读、著述,是魏长春医道三足。

    到杭州的次年,魏长春出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他带头重温中医经典,积极撰写论文书稿,在学术上屡有突破。1964年3月,魏长春响应号召,带领省政府组织的首批城市医务人员下乡,组建巡回医疗队,随省委社教工作队奔赴各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看病。年过花甲的他不仅毫无倦意,而且目光炯炯,充满喜悦。

    魏老对学生一视同仁,坐诊时,一旦学生有方子开不好的时候,他都会当着大家的面指出来,从不拐弯抹角。

    魏长春常说:“看病要多思考,看完了之后还要思考,患者认为效果不好的时候,更要多思考。医者要多总结,这样才能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魏老将自己治疗不理想的案例整理成集,编成《魏氏失治案记实录》,并在自序中强调“志在阐明学术,不惜自曝其短;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如今浙江省中医院依然把“知我罪我,在所不计”这八个字奉为圭臬,装裱悬挂在医院内。记者 陈晓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