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陈春荣及其作品。 |
回归 用心为竹文化“梳妆” 陈春荣师从张赛利、张德和,从事竹根雕艺术创作30多年。他有不少作品在省、国家级艺术展览中荣获大奖,作品还被世界竹藤组织、浙江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永久收藏。 “象山竹根雕作为实用器具一直都有,民间百姓时常就地取材,用毛竹制成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比如竹床、竹椅、瓢、量米的升,这些生活中的竹制用品无一不体现着农家的智慧和艺术性。”由于竹根雕材质的特性,不易保存,陈春荣说,古代竹根雕作品存世较少,民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竹刻艺术精品趋于沉寂,直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复苏。象山竹根雕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象山竹根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容纳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等艺术百家之长,运用写意的创作理念,根据竹根形状、肌理,随形施雕,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 2011年,陈春荣从上海回到大徐镇创立“象山县春荣竹刻艺术馆”,从事竹文化研究、创作、传承和推广。邂逅这片竹林是在几年前,尽管当时的竹林一派野蛮生长的样子,但在陈春荣的眼里却有独到魅力,“我要用心为竹文化‘梳妆’。” 2017年,陈春荣租下这片竹林,合同一签就是30年。他给竹林取了个名字——“春荣竹艺文化苑”。 12个和竹林同色系的集装箱被他分区域放置,并划分出根雕展示厅、工作室、茶空间等不同功能区块。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中,现代与自然完美契合。陈春荣解释说,在没有办法搞建筑的条件下,又不能破坏原生态,保留竹林最初的风貌,只能选择集装箱。 生活 一只鸟两只狗一片竹林 陈春荣开始日夜与竹林相伴,他成了一位驻村的非遗大师,过起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他认为作为竹刻者,不仅要爱竹还要懂竹,“这样才能和竹子相互沟通,把作品做得更好。” 清晨,他会先在竹林转一转,“看望”他的竹子朋友。制作一件竹刻精品,对选材要求极高,他是一点都不马虎的。“竹根雕的整个制作工序有10余道,首先是选材,竹龄一般4—5年以上为宜。竹龄过短,则质地粗糙脆软易蛀;竹龄过长,虽老但硬易裂。冬竹更佳,砍竹后,竹根在山地里及时挖出处理再蒸煮晒干。材料的优劣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偶尔发现一根天然长弯的竹子,他会很激动,因为这个弧度正是创作上品的最佳选材,可遇而不可求。当然,竹根雕创作过程中还讲究手、眼、心并用,最关键在于立意,“要让作品形神兼备,给观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误入竹林,被这片“世外桃源”所吸引,带来一缕城市烟火气。大部分时间,一只鸟、两只狗、两只孔雀和一群鸡,成了这片竹林最灵动的存在。 上午,春日的阳光正好,陈春荣把工作室的大桌子摆放到竹林间,听风赏竹开始一天的创作。他也不忘泡上一壶茶,忙里偷闲时抿一口清茶,捋一捋思路。 至今,陈春荣已为竹文化苑投入100多万元。对于这片竹林的后期规划,他的脑海中已有大致思路:“在溪边盖个茶寮,这里建一个荷花池,让城里喜欢艺术文化的人到这里能有一片栖息之地;每年还可以举办竹刻艺术品展览或艺术文化交流。还可以把这里做成青少年传统文化培训基地,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竹文化。只要跟竹文化元素相关,都可以考虑实施。” 位于象山大徐镇东北部的下院村,三面青山环抱,村前平野舒展。村里有一片竹林飘然出尘,春光投射几缕斑驳,耳畔风吹簌簌声响,这分明是从兰亭序里走出来的实景。 陈春荣,浙江象山人,1974年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象山县级非遗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这片竹林的主人。2017年,他承包了这片竹林并住了下来,给这方天地取了一个名字——春荣竹艺文化苑。一只鸟两只狗一片竹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竹都成了他的朋友。夕阳下创作闲暇时抚琴,每天醒来最先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每个无意间踏入竹林的人都会感叹“简直是仙境”。 乡村振兴建设不断加快的当下,呼唤越来越多手艺人的回归。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些年轻人则开始向往古风慢生活。陈春荣的田园生活吸引了众人慕名前往,向往李子柒般生活的90后姑娘、想开个“古法染坊”的数学老师、要和这片竹林做“邻居”的业余画家……春日午后,下院村因他们的到来显得生机盎然。 向往 城里人手艺人都想留下来 事实上,已经有人慕名而来。陈春荣的助手王琼莉今年28岁,此前从事服装成衣管理工作。她说,“天天早八点上班,夜晚还经常加班。节奏快工作程式化,我觉得自己之前就是一个为工作而工作的机器人,与心中的向往背道而驰。” 年初,她在网上看到春荣竹艺文化苑招聘的信息,就来应聘了。她第一天到竹林上班是个烟雨蒙蒙的早晨,“吸进鼻腔中的空气微润,带着一丝凉意,竹林雾气笼罩宛如仙境。我当时就想,就是这里!我要留下来工作,像李子柒般的生活。” 孙丽莎是象山丹城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4月8日下午,她和朋友张弛前来拜访陈春荣,“陈老师,我们想在竹林周边租个房子,想和您做邻居。”去年,孙丽莎到下院村踏青,发现了这片竹林和隐匿在此生活的竹刻大师陈春荣,便撬动了她心中所想。除了日常教学,孙丽莎最大的爱好是“古法印染”,为了学习印染,她的空余时间都行走在乡间,拜师学艺。“你看这条围巾,是我自己动手蓝染的。” 孙丽莎说,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蓝染始于中国,“蓝染的色泽会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变得不同,独一无二。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又重归于自然,这片竹林给了我同样的感受。” 拾植酿酵,染一匹布,一层一染,弥漫草木香……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之地传承古法印染,这是孙丽莎退休后向往的生活。业余画家张弛也想好了,“我也要在这里驻扎下来,出门就是竹林,绘于山水之间。” 未来 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游 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象山是竹根雕最有实力的地区。下院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院村近几年着重抓治水工程和“水文章”相关的特色村创建工作,成效不错,“潺潺溪水清澈见底,原木色护栏延伸至村子深处,红褐色沥青游步道通向村口。村文化礼堂对面还有人工观赏湖,我们对原有山体石壁进行改造修复,修建了回音萦绕的喊泉,湖底建设了音乐喷泉,尤其是夜幕降临,花灯初上,蜿蜒曲折的喷泉在霓虹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致……” 竹文化显然是目前下院村文化浓缩的一个窗口,以艺术文化为引领,助推传统竹根雕手工艺,发展艺术衍生品等,而后通过文旅融合实践,带动乡村旅游。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载体,触动游客的内心,让他们留下来。 据悉,未来春荣竹艺文化苑还将增加竹文化培训课堂、非遗竹刻亲子体验、禅修营地等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竹刻,传承和发扬竹刻艺术。 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