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赵锡)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特展昨日开展,来自历史上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的233件(套)精湛工艺美术品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揭开了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向观众展示了17世纪至20世纪蒙古和喜马拉雅地区绚烂缤纷的工艺品。喜马拉雅地区的工艺品体现了浓郁的藏传佛教、印度教元素,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凸显了当地宗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 与喜马拉雅地区充满宗教意味的展品相比,历史上蒙古地区的展品更显生活化。牧人用的蒙古刀、火镰、烟口袋等日用品以及妇女头饰等,都极尽装饰之能事,体现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与传统。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作品中,对金、银、绿松石、珊瑚的极致崇尚,对头部、颈部、腰部装饰的特别关注,以及累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的普遍使用,是两个地区饰物的共同特征。 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张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的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本来在文化面貌上与我国中原文明差别巨大。这次展览主要体现了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一面。清代以来,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由于北方草原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蒙古地区除宗教器物带有强烈的西藏特色外,其衣着服饰和日常用品都更加体现蒙古草原的装饰风格与文化传统,同时部分部族的衣饰受满、汉的影响也较大。” 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展览不举办开幕式。主办方会在展览期间推出网上讲座等活动,并在合适时机开展鉴赏分享会。 此次展览由中国港口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将持续至7月3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