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谷雨茶其时适中

采茶讲究眼明手快,眼睛看到哪,手就得跟上。

茶场里工人们制茶也是紧锣密鼓

因为口感不差,且价格适中,“雨前茶”也被视作老百姓的“口粮茶”。

    4月15日上午9点,海曙区龙观乡五龙潭生态茶场,采茶工黄土香已经劳作了3个多小时。

    装茶叶的小竹篓用一根细绳系在腰间,里面茶叶已经快满了,鲜嫩、透亮。茶叶虽轻,但多了也有些份量,得时不时把细绳往上提一提。

    嘴里还含着饭,就往山上跑

    黄土香的老家在衢州常山,从事采茶这一行已有五、六年,先后在湖州、富阳等地采茶。今年是她来五龙潭生态茶场干活的第二年。

    采茶讲究眼明手快。眼睛瞄到哪株嫩芽可采,手几乎是同时跟上,轻轻一捻,摘下后丢入小竹篓中。即便是嘴里说着话,手速也不减慢半分。

    谷雨将至,采茶季接近尾声,黄土香越发感觉时间紧迫,除了吃午饭,几乎一整天都“泡”在茶山上。很多时候,午饭还来不及咽下去,就放下碗筷,往山上走。

    “能多采一点是一点。”黄土香说。采茶工的收入跟茶叶的分量、品质挂钩。一个熟练的采茶工平均每天能采7斤左右的茶叶,为期30天到45天的采茶季,能赚万把元。

    “60岁在这里都算是年轻人”

    记者站在茶山顶上环顾四周,低着头采茶的都是女性,目测年纪普遍偏大。

    “60岁在我们这里都算是年轻人。”五龙潭生态茶场执行董事、海曙区茶叶产业农合联秘书长杨晋良说,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但也多是60岁及以上的女性。

    采茶的季节性很强,一般青壮年更偏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这里的采茶工很多都是抱着每年一趟出来旅游,会会老朋友,顺便赚点钱的心态。”杨晋良说。

    人手不够,能不能机器替人?杨晋良说已经“尝过鲜”了,那是一种手持的机器,简单来说,可以根据程序设定,自动找寻“一芽一叶”,自动落剪。虽然同样需要人来操作,但对经验的依赖大大减少。

    “机器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无论是采摘速度,还是采摘的精度,都无法达到要求。”在杨晋良看来,茶叶不仅是用来喝,还讲究像“一芽一叶”的造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雨前茶”被称作“口粮茶”

    通常,人们把清明前采的茶称为“明前茶”,把谷雨前采的茶叫做“雨前茶”。业内有句行话:“明前是芽,明后是茶”。

    明代《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相比清明,谷雨是大量出茶的时节。而且,到了谷雨时节,茶叶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刚刚好,香气浓郁,久泡仍余味悠长。

    等到谷雨时节,新茶大量上市,茶价也基本上跌到普通人的心理价位,“差不多在每斤300元到500元。”五龙潭生态茶场执行董事、海曙区茶叶产业农合联秘书长杨晋良说,因此更通俗一些,也把“雨前茶”叫做“口粮茶”。

    杨晋良说,受疫情影响,和往年相比,原本备受追捧的“明前茶”销量不尽人意,“差不多跌了20%,主要是人们互相走动,请客送礼少了”。相比之下,“雨前茶”影响不大,销量预计还将增加20%左右。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明前茶’的销量预计有望迎来一波反弹,但无法恢复到往年的正产水平。”杨晋良说。

    记者 石承承 摄影记者 崔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