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学街城隍庙一侧 |
|
鄞县县学门楼“棂星门”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
一铲 文/摄 北宋庆历八年即公元1048年,鄞县县令王安石给住在慈溪的杜醇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出山,到新成立的学校来教书。 新学校开在鄞县县东半里旧有的孔庙后面,是一处庙、学合一的所在。与州府开出来的“州学”不同,这是一个行政级别低一级的“县学”。数百年后有人统计,说是“州(府)学”出人才的几率比“县学”要大,但同样作为官办学堂,县学的创办无疑有着教育下沉、扩大生源、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的好处。 杜醇是一介隐士,学问很好,尤重孝道。收到王安石来信,杜醇第一下没答应。没想到王安石写了第二封信,语气更加恳切,说你千万不要担心别人讲你“好为人师”,也不要过分担心毁誉,单纯去做合乎道义的事情就好。大概是被王安石的真诚感动,第二次,杜醇同意了。 王安石还积极延请奉化人楼郁。楼氏熟读六经,善于阐发,贫而乐道,性格很好。据说,他为了教书方便而迁居鄞县,把家安在月湖边。教授一当就是30年,在宁波多个学校都有开课,学生很多。 宁波县学街即因这一绵延800多年的县学得名;不过,跟王安石没有什么关系。王县令的学堂在北宋末年,就毁在了金兵手里。 一 兴学 北宋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一般被认作地方官办教育之始。宁波也不例外。王安石在鄞县大力兴学,就跟范仲淹在朝堂主持的庆历兴学脱不开关系。 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诏令各州府,凡未建学之地均令建学,学生超过200人还可建立县学,如财力有限无法办学,可充分利用孔庙,在庙中设学。地方官员王安石可以说是这一政令的积极贯彻者。 自两汉“独尊儒术”,孔子在中华大地上便有非一般的地位。唐朝,各地广建孔庙,主祀孔子,但庙学合一的情况尚未普及。 直到两宋倡导以文治国。太宗淳化元年(990),朝廷颁赐《九经》给新附各郡,被看作是赵宋朝廷在四明地区推行儒家教化的肇始。郡守陈充在子城东北隅建了一座九经堂以贮赐经,“郡人知尊经学,谈王道,实始于兹”。 北宋,四明历任地方官大多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在王安石之前,还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官员叫李夷庚,在今中山公园一带恢复了明州州学。严格意义上说,他才是促成宋代明州官学兴起的“第一人”。只是,后人还是愿意将功劳归给王安石,毕竟后者的名气更大,所谓“庆历五先生”多少也是在他“发掘”之后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王安石做了3年县令就离开了鄞县,而杨适、杜醇、王说、王致、楼郁这批宿儒长期在岗,对四明学风的建立影响深远。 二 新址 自王安石的学宫被金兵捣毁后,鄞县县学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从宁波出去的丞相史弥远看到旧址废弃已久,且低洼狭窄,才命令地方官重新相地,在宝云寺西边的威果指挥营地界上重新建造县学。这个新址方是今日县学街得名的由来。 今址上,先完成的建筑叫先圣殿,几年后,胡榘做知州时,再建成养正讲堂与观善斋、辨志斋、习说斋、敬业斋。胡榘是南宋有名的地方官,官至尚书,宁波现存最早最详细的一部地方志《宝庆四明志》就是在他手上主持修纂的。 为了将县学的功能尽可能体现出来,胡榘专门设了四个斋堂,目的就是让地方上因父兄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有地方读书。学校以十二三岁为分野,分成两个年级,请老师来教。 南宋以降,县学依旧处于屡圮屡修的状态。因官办学堂的经费来源基本由地方自筹,学校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与官员重视程度及当地经济水平有关。 明洪武初年,县学养正堂更名明伦堂,四斋只余其二。正统三年(1438),明伦堂挪到先圣殿西边,左右列斋;殿东新建文昌祠,祠东北为射圃。 虽有新建,因南边是道路,西北是军营,东边是寺庙,县学的腾挪空间总是有限。成化年间,宝云寺西侧土地并入县学,射圃面积稍微大了点,然而“亦不足行射礼”。直到弘治中,善良的宝云寺决意搬迁,把更多的地皮让给县学,才让师生们开心了一下。宝云寺原地基被用来修建新的明伦堂与尊经阁。嘉靖年,又重塑孔子像,在明伦堂东建启圣祠,同时将县学门口的砚池进行了疏浚,立起一个文峰塔。在1914年的《最新宁波城厢图》上,县学街南仍标识有文笔弄、砚瓦池等地名。 三 鼎革 官学授课的内容永远是科举有关。每朝每代,儒学经典都是官学教育的中心。清末,随着科举废除,官学也就走到了终点。 民国初年,鄞县县学被废,教谕训导署及明伦堂等改设“鄞县县教育会”,另外部分房产改成了医院,两边互不干扰。 有意思的是,明伦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度成为宁波新文化传播阵地。据史料记载,1922年暑假,郑振铎、沈雁冰应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四明暑期讲习所之请来宁波讲学,在县学街孔庙明伦堂分别作《儿童文学的教授法》和《文学上各种新派兴起的原因》的报告。共产党人施存统、梅申龙(又名梅龚彬)来宁波宣传马列主义,也曾在县学街明伦堂作演讲。 同时“孔庙”的意义也没有完全褪却。1935年8月28日的《时事公报》大篇幅报道了民国鄞县政府在县学街孔庙举行“孔诞纪念大会”盛况,行礼者据称有两万余人。有关发言中,有“前几年因为从事国民革命,无暇顾及先师孔子,现在全国精诚团结,确定每年纪念先师,全国各界皆须参加”云云,颇具现场感。 民国后期,因管理失当,这里渐成荒芜凄凉景象。“县学街之县学宫,因与防守司令部距离不远,亦受敌机轰炸遭殃,破坏更为彻底”。 解放后,县学遗址全部划归宁波市第一医院所有,至上世纪60年代,大成殿作为医院职工食堂,尚保存完好。1979年,医院大规模改建,大成殿及所存古建筑全部拆毁,大量石构件运往天童、育王,县学遗痕消逝远去。 如今的县学遗址唯有一座民国时期的“棂星门”还在原地。八字牌楼式,歇山式屋顶,四个檐角高高翘起,上书繁体的“宁波市第一医院”几个大字,古今融合成时光缩影,也是县学街上与“县学”有关的唯一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