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甬运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国内发生多起户外跑步导致猝死悲剧

长期宅家后户外运动要注意什么

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增加强度和里程

鄞州公园健身跑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记者 胡龙召 摄

    最近很多人走出家门,开始了户外运动,不料传出多起运动猝死的悲剧消息。长期宅家之后锻炼要注意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本地跑友,其中包括从事医护工作的跑友,他们强调,在逐步恢复运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和里程。

    跑友陈可桢是李惠利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是该医院公益组织“惠利护跑家”的成员,他告诉记者:“参加运动前最好做一次全面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个充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参与的运动项目,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

    3月以来各地发生多起猝死事件

    4月16日上午,国内跑圈传出一条令人悲痛的消息:马拉松知名摄影师“一米阳光”晨跑时不幸离世。而就在上个月,“一米阳光”在他个人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好好活着》,他写道:“过去这一个月,看尽了人间冷暖,也见过了生离死别。经过一场灾难后才突然醒悟:这世间,除了生死,别无大事。普通人能够健康地活着,有亲人好友在侧,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与其惶惶度日,不如活在当下。”

    自从疫情给体育赛事按下暂停键后,很多人已经中断了过去习以为常的运动方式。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大家纷纷走向户外活动筋骨。与此同时,近期国内出现了数起运动猝死的悲剧,这些噩耗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3月1日,海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林肇宏教授在加班后约同事去操场跑步时,突发心源性猝死。

    3月19日晚,合肥市一公园内,一名40岁左右男子在运动中突然倒地不起,送医院后身亡。

    3月20日,知名作家“千寻千寻”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其所在小区有一名年仅37岁的业主,清晨跑步时倒在楼栋门口猝死。

    3月22日上午,在济南市百花公园,一男子晨跑突然心脏骤停,幸被一位路过的晨练医生救援,这一幕也被很多跑友称为“教科书式”抢救。

    3月28日,一名90后男子在成都市双流区一球馆打篮球后,突然倒地猝死。

    3月31日,郑州一名57岁跑友在公园附近晨跑,突然倒地猝死。

    4月4日,广东佛山一名49岁男子在公园晨跑时,突发心梗倒地……

    现在情况下不宜突然剧烈运动

    “造成猝死的原因有很多,这些不幸的人可能其本身有基础疾病。有些人对自己身体还不够了解,或者没有感觉到危险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大家最好每年都体检一次,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数,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比如心电图有异常就再做个心脏彩超。”陈可桢建议,如果长时间没有参加一定量的运动了,那么恢复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加量,“一般的原则是一周加量不超过20%,比如你这次跑10公里,那么一周内不要超过单程12公里的跑量。慢慢增加,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危险性会小很多。”

    4月18日,宁波市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活动之一鄞州公园健身跑吸引了约300人参加。作为此次活动医疗救助保障团队成员,陈可桢和队友们在公园里为跑友服务。陈可桢本人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不过他并不追求跑量和成绩。“我从2015年开始参加跑步,每年全程马拉松也就跑一两次,平时以健身跑为主。全马对大多数人已经是挑战身体极限了,普通人不要太追求成绩。运动的乐趣之一是慢慢感觉到自己的提高,这个提高是和以前的自己去比,而不是和别人去比。另外就是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要等关节等部位活动开之后再进入运动状态。”陈可桢说,“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有些人不适合跑步,比如关节有问题,那就可以去游泳。总之,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必要去跟风,不要什么是热潮就一定要去跟什么。”

    陈莹是参加此次鄞州公园健身跑的跑友之一,她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我以瑜伽等运动为主,现在重新出门跑步也不敢一下子跑太多的量,感觉和以前比体能下降明显。跑步主要为了健康,所以不要硬撑,特别是自己觉得不舒服了,一定要停下来。”陈莹之前参加过半程马拉松,最近她一般每次跑5公里左右。

    麻理邦是一名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的跑步爱好者,他也认为:“毕竟前段时间大家都宅家为主,即使保持居家锻炼,身体机能也会有下降,还是应该从慢跑开始,逐渐提升自己。不要一下子就恢复往常的运动量,以免身体受不了。”记者 戴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