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李志彩(左)来到宁波,和朋友在酒店讨论衣服材质。 记者 樊卓婧 摄 |
李志彩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李总”。这位出生在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大山里的姑娘,没背景、没学历,从小就为了摆脱贫困而拼命干活。 5年前,她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养的鸡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在宁波对口帮扶下,她成为贵州晴隆县龙发服饰公司总经理,梦想变成了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为了这个梦想,疫情缓解后,她就来到宁波,马不停蹄走访了近10家企业。今年大家都难,但她能感觉到,人人都在想办法帮她。 “我们先订3万套工作服吧?”慈溪一家企业负责人说,“都会好起来的,早晚用得上!” 回贵州前,多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一直帮她的张姐来送她:“我再帮你联系别的企业,一有消息就通知你!” 李志彩百感交集,她16岁辍学打工,一路艰辛走到今天。“现在有那么多人帮我,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去帮。” 辍学打工 辍学是李志彩自己的决定,但她常以此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弟弟:“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李志彩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读书是改变命运最便捷的路,但山里女孩从小就知道这条路窄。2000年9月,李志彩读初二,开学一周,学校通知交学费。她不想看到母亲四处借钱的为难,就去找三个闺蜜。 “要么,就走吧。”4个女孩手牵着手下了决心,一起从学校溜出来,背着书包去了县城的车站。 200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吸引着无数打工者,包括李志彩所在的那个山村。李志彩从回家过年的乡亲们口中,逐渐“熟悉”了惠州这座城市,因此,女孩们上了前往广东惠州的长途客车。 那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出走,4个女孩一直在偷偷攒钱,书本费、伙食费省了两年,总算攒够一张车票钱。混杂着汗臭和泡面味的大巴一路摇晃着,两三天后,她们来到惠州。 通过老乡介绍,16岁的李志彩用表姐的身份证进了一家电子设备厂。这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厂区有好几万人,大得一望无际,每人一个小小的工位,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底薪加计件,她第一个月赚了540元。 她讨厌终日拉着窗帘的无尘车间。不分白天黑夜,人人都像流水线上面目模糊不能说话的雕塑,只有双手化成机器的一部分,上个厕所也得请假跑着去,太孤单了。 家里没有电话,她只能打到村里,让人去叫。听到母亲呼哧呼哧跑来接电话的喘气声,李志彩一下就哭了,呜咽得说不出话。母亲也难过,说“好了,好了”,就挂了电话。 2002年年底,回到家后,李志彩再也不愿意去南方了。多年后,她告诉弟弟这段心路历程:“13岁那年放牛,一时没看住,把牛摔死了。这是家里唯一的‘财产’,所以变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出去干了两年,牛钱赚回来了。但这种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体力劳动,我也不想干了。人可以像牛一样任劳任怨,但不能只卖死力气。” “那该怎么办呢?”弟弟问。 “所以你还不好好读书?”她瞪了弟弟一眼,“至少多一点选择!” 李志彩后来参与扶贫,也是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多一点选择。 第一次创业 2003年,因为“非典”,原本计划和表姐去上海学门手艺的李志彩,只能就近先到贵阳的一个养鸡场打零工。这一耽搁,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在那里她认识了老乡徐海龙,这个同样家徒四壁的年轻人自幼丧母,跟着父亲和继母在两间土坯房里长大,他最想念的地方是外婆家。 “那里环境好,小山坡上养生态土鸡最好了。”徐海龙是蓄牧专业中专生,说到这个梦想的时候,眼里闪闪发光。李志彩很心动,疫情过去之后,就留了下来。 怀揣着梦想的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结婚证是瞒着家人领的,婚房还是原来的土坯房,娘家没来一个人。几个月后,母亲一边冷着脸骂“还没穷够吗”,一边悄悄塞给她600元钱。夫妻俩又凑了点,买了1600羽雏鸡,一个小小的养鸡场就在徐海龙念叨了无数遍的外婆家——晴隆县光照镇开了起来。 天没亮就起床,深夜才歇息成了李志彩的日常。经过几年的辛苦摸索,2008年,养鸡场开始有了起色,但一场雨雪冰冻灾害,把养鸡场从广西引进的4000羽雏鸡全部冻死。 两人亏得一贫如洗,后来,徐海龙在晴隆县城找了份书店的工作,而李志彩没学历,只能干体力活。她批发过蔬菜,给超市打过杂,后来去摆烧烤摊,天天从傍晚忙到凌晨,烟熏火撩。午夜过后,弓着身子收拾杯盘狼藉时,她也会想,如果当初去了上海,不那么急着嫁人,或者咬牙把书读完,人生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但这些假设没有意义,她唯一能做的,是把弟弟接到县城来读初中,希望弟弟好好读书,能过上另一种人生。 宁海县对口帮扶 2013年,有了一些积蓄后,李志彩一个人回到光照镇,在原来的地方再次开起养鸡场。两年后,得益于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优惠政策,她到宁波参加了多次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才知道养鸡也是“创业”。而当时,她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我要做自己的事”。 “要当成事业来做,做大做强!”宁海县是晴隆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宁海县扶贫办负责人这么鼓励她。 那时“双创”时代已来临,对口帮扶,除了帮她提升养殖技术外,还为贵州土鸡打开了销路。李志彩以前从未想过,原来家禽可以卖得这么远。 后来被称为“张姐”的宁波黔西南特优农产品体验馆负责人张斌,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李志彩的。张斌清楚地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细眉细眼的姑娘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话不多,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听说土鸡杀好可以空运到宁波销售,眼睛一下子亮了。 李志彩主动邀请张斌去晴隆考察,那里的鸡白天满山飞,她晚上打着手电筒去抓,杀鸡拔毛,手脚利落,煨一锅好汤。“玉米喂的,养一年,特别生态!你们城里人一定喜欢。” 两人渐渐成了好姐妹,有一年张斌还跟着李志彩一家在养鸡场过年。板房宿舍又闷又小,可李志彩自养鸡后就一直住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县城的家睡过觉。她每晚起来两次,检查鸡舍温度,早上6点多起来喂鸡。“我不会别的,养鸡就是我的手艺、我的事业!” 因为宁海县和晴隆县扶贫办的牵线搭桥,李志彩养的鸡不仅进了宁波的三家实体店,还打入一些微信群,宁海的“牛群”微信群就是其中之一。“牛群”起初是一群志愿者为了帮助双峰一位老人销售黄牛肉而临时组建的,后来人气越来越旺,渐渐发展成近500人的大群。贵州土鸡在“牛群”里一呼百应,到了年底甚至供不应求。 2016年开始,李志彩的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当地扶贫办每年都会从她那里收购10多万羽雏鸡发放给贫困户养殖,雏鸡长大后再由她负责回收销售。今年春节前,宁海县通过消费扶贫年货展销会,帮助她销售了1000只,合计1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