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04/22/A7/6214725_ds-qianyh_1587473692964_b.jpg) |
▲今年2月底,龙发服饰公司开始复工。 |
![](../../../images/2020-04/22/A7/6214723_ds-qianyh_1587473650304_b.jpg) |
▲李志彩在山里养鸡场养的鸡。 受访者供图 |
新的事业 养鸡事业蒸蒸日上时,扶贫部门找到她:“愿不愿再做一点别的?” 新的事业就是龙发服饰扶贫车间。李志彩全心投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榜琴和阿青那样的贫困户。 马榜琴是李志彩开养鸡场时主动上门找活干的乡亲。“你招人干活吗?我家离养鸡场近,我什么都能干,平时让我回家给孩子做顿饭就行。”马榜琴说。 马榜琴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读高中,所以她不想出去打工,而是陪着女儿好好高考。这个黑瘦矮小的女人说到女儿的时候,脸上抑制不住笑意:“她是读书的料,比两个弟弟强,我不想耽误她。” 李志彩想到自己磕磕绊绊的过往,心中一动,就把马榜琴留了下来。 阿青比李志彩要小一些,但看上去苍老得多。阿青有五个孩子,丈夫因为打架被关了几年,工作难找。阿青转来转去找到李志彩:“他真的已经改了,为了孩子,他会好好干的,有机会吗?” 五个孩子在旁边闹成一团,最小的孩子像小猴一样吊在妈妈的脖子上。李志彩不由地想,要是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再找不到工作,这个家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又会怎么样呢? 李志彩其实没什么崇高的想法,只是单纯地觉得,如果乡亲们能在家门口解决就业,留守儿童就可以少一些;如果我们这代人能够尽快脱贫,那么下一代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就能更多一些。 帮乡亲脱贫 2018年春节一过,龙发服饰公司成立了。起初只有10来个工人,租的是民房。这时宁海县送来及时雨,将以龙发为实施主体的“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列入对口帮扶项目,投入800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制衣设备的采购更新,还帮助牵线结对北仑申洲集团,提供设备、员工培训和技术方面的定向帮扶。 滚动播放着“东西协作 甬黔共建”八个大字的电子屏幕下,是李志彩的办公室,明亮的落地窗就像她无数次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不同的是,这不过是在厂房隔出的一个小小工作区,她一抬头就能看见车间的情况,方便时时盯着质量。 质量虽严控,管理却很人性化,想到自己打工的经历,李志彩允许贫困户在一定程度上弹性安排工作时间,以方便处理家事。但即便如此,阿青和丈夫每天上午8点就准时坐在缝纫机前开工。经过培训,他们10秒钟可以缝一条裤带,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他们很珍惜这份工作。 宁波市和宁海县还开展订单式定向帮扶,但李志彩觉得,订单不是等来的,于是,她开始学着谈生意,几乎每个月都会来宁波对接市场,拓宽销路。两年下来,李志彩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厂房面积现在已经扩大到2025平方米,员工有120多人(其中贫困户85人),熟练工人月工资3500至4500元,累计带动500余人脱贫。 更好的开始 李志彩曾给自己定过一个小目标,到2021年,扶贫车间年产服装260万套,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这样,每个一线工人的收入就能更多一些。但当前的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 所幸,宁波已早早行动起来,召开与黔西南州“云端会商”会,财政援助资金年前已经拨付到位,目前帮扶项目启动实施大半,挂职干部全部返岗,专技人才基本到位,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超过80%。宁海专门成立扶贫车间复工专班,赶在企业开工前,4位扶贫干部就开始联系订单。 “今年一定会很难。”这是李志彩跑订单时听到的最多的话,但说这话的企业负责人,大多都充满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他们不怕,我也不怕。”李志彩说。 李志彩和身边的那些贫困户,都是苦惯了的人,相信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按照贵州省统一部署,今年6月底,黔西南州要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清零”。 围绕黔西南之所需,竭尽宁波之所能。截至目前,宁波市直接拨付财政资金11.6亿元,超过八成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去年一年就安排实施帮扶项目153个,带动贫困人口14.18万人。在两地共同努力下,黔西南州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4%。 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去年,马榜琴的女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李志彩的弟弟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李志彩很欣慰,自己的努力终于让这些年轻人有了更好的开始。今年2月底,她接到复工后的第一个订单,来自千里之外的宁海,共计2.7万套工作服。 “我们都没有得到过命运的特别垂青,这么多年一直咬牙前行,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终究会给你,只要坚持和努力。”李志彩说。记者 樊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