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以为你看到的银杏 真的就是活了2.7亿年的银杏吗?

刚刚长出来的蕨类植物,是不是有点可爱?

历经亿年风雨的银杏被称为“活化石”,植物中的“大熊猫”。记者 崔引 摄

看起来像是杂草的蕨类植物也有过“长成参天大树”的高光时刻。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既然人工繁殖能够保存种群数量,那是否意味着我们不会再失去这些物种?”

    宁波植物园负责科研科普的刘双博士反问了一个问题:你以为你看到的蕨类一直都像“杂草”一样吗?你以为你看到的银杏就是“纯天然”的银杏吗?

    “血脉”得以保留,是否意味着不会失去?

    4月21日,在宁波植物园的“植物进化之路”,遇到那棵一看就有些年头,但仍迸发出勃勃生机的“冻龄”银杏,就有了这样一个疑问:

    早在两亿七千万年前,银杏就已经出现。作为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它被称为“活化石”,也被视作植物中的“大熊猫”。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园、绿地、道路两侧,甚至庭院……都不少见银杏的身影,尤其是每年秋天,银杏叶成熟变成黄色或橙黄色,更是一道美丽又熟悉的风景。

    刘双博士说,这些银杏基本上都是人工栽培而来的。既然通过人工栽培能够留下这一珍稀树种的“血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失去它们?

    一方水土不仅养一方人,还养一方植物

    刘双博士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疑问。她指着银杏“脚下”那片看起来像是“杂草”的蕨类植物说,别看蕨类植物很低矮,它们也曾有过“长成参天大树”的“高光时刻”。

    桫椤,就是一种能够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它也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对那些穿越漫漫历史,存活至今的植物而言,你所见到的未必就是它“真实”的样子。

    在宁波植物园里种了不少福建山樱花。刘双博士说,即便同是福建山樱花,人工栽培的幼苗来自不同的地方,最终开出的花,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造型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就像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在植物上也挺适用。

    “像有些植物,它的野外居群,或者说原生种,可以耐得住30℃的温度,但是人工栽培出来的植株,可能只能耐得住25℃的温度。”刘双博士说。

    没有经历过自然的”磨炼”,人工栽培的植物无论是在基因的传承上,还是在习性的表达上,总会和它的“先辈”有所不同。

    人工栽培无法挽救原生种可能出现的所有变种

    如果说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方式,那么“尽可能保护植物的原生种,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方式。”刘双博士说。

    沿着“植物进化之路”向前,还能看到水杉和水松。作为一种落叶乔木,水杉大多刚换了一树的新叶,绿得格外鲜嫩。

    一旁的科普牌告诉经过的游客,和银杏一样,水杉也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同样有“活化石”之称。过去人们一度以为水杉早已绝灭,直到1941年在四川首次发现。

    还有水松,同样也是世界孑遗植物,在一亿多年前至少有5-6个种,受第四纪冰川袭击,现仅遗存一种。

    刘双博士说,对普通人而言,人工栽培的银杏、水杉、水松从“外貌”上看和野生居群没有太大差别,但对植物研究来说,原生种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人工栽培的前提必须要有原生种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工栽培无法挽救原生种可能出现的所有变种。

    “同时,人工栽培植物也无法取代原生种在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上的研究意义。”

    记者 石承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