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星中国来了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天问一号”任务中的火星车,即将启动全球征名。

    据此前消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预计今年7月实施,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

    “天问”

    “天问”来自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揽星 

    九天”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

    “揽星九天”图案表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以及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字母“C”的形象。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集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了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首次

    火星探测

    任务

    “天问一号”的标识在“揽星九天”图案和“中国行星探测”下方标明“MARS”字样。

    一次完成“绕落巡”三步走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步走。第一,要能够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第二,要降落在火星上;第三,火星车要开出来,在火星上巡视勘测。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难度

    时间方面  地球与火星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为了让探测器顺利抵达火星,要抓住每26个月才有一次的“火星冲日”(此时距离最近)发射窗口,错过了今年,下次要等到两年多之后。

    距离方面  地月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而地火最近距离为5500万公里,最远为3亿-4亿公里。有人比喻,让火星探测器精准着陆,难度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一个球洞里”。

    控制方面  地火距离将带来至少10分钟的信号延时,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的那段关键时间,只能依靠研究人员提前输入数据,由探测器进行自主判断,相当于“盲降”。

    环境方面  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等参数所知甚少,相当于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实施探测,挑战很大。

    ■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据统计,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集中攻关。科技工作者在动荡年代咬牙坚持、艰难攻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综合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