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04/27/A9/6229827_ds-zhuay_1587907366830_b.jpg) |
当地贫困家庭学生在4个长条板凳拼成的“书桌”上写作业。 通讯员供图 |
照片里,青山远黛,近水含烟,一丛火红的三角梅热情绽放。这是今年2月24日,宁波市公安局扶贫专班冒着疫情风险,长途跋涉进驻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并嘎村的第一天,专班民警传回的照片。 他们说,从这天起,宁波公安就将像这丛三角梅一样,在贵州大地上,用自己的庄严承诺,带领当地乡亲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为了打赢这场硬仗,今年年初,在全面抗击疫情的同时,宁波市公安局根据公安部具体工作部署要求,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扶贫工作导向,抽调精干警力,组建扶贫工作专班,逆疫情而行,进驻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并嘎村,全面推进扶贫项目落地。 宁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黎伟挺说:“宁波与黔西南山海相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市公安机关的努力下,在宁波各界的帮助下,并嘎村的未来可期,它将逐步从大山深处的一个村镇,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示范村,我们有这个信心。” 走进去,带出来 民族村寨和沿海城市“捆绑”发展 并嘎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在册耕地4600多亩,现有646余户,村民近3000人,大多通过种植薏米和水稻维持生计,经济结构单一,基础建设条件差。如何让这个古老的村落汇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是宁波公安扶贫专班民警最关心的事。 扶贫要精准,就要先摸清家底。专班民警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逐户走访,了解村民生活困顿的实际原因和山村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情况。民警们发挥了日常开展公安基础工作的优势,克服生活习惯的不适、与人交流的困难,很快与老乡们打成一片。 一日一总结,一周一梳理,一户一册详细登记,汇总分析出工作方向,供宁波市公安局党委研究。专班负责人、宁波市公安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副局长王东带领专班的民警们,日夜奔波,用脚步丈量崎岖山路,用最短的时间厘清基础工作。 3月7日,工作专班将一份包括并嘎村贫困底数、人员情况、物产信息的厚厚一摞资料报送回宁波。宁波市公安局迅速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商讨脱贫对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为了将“活水”引入山区,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产业落到村里,使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宁波市公安局党委向宁波社会各界发出诚挚邀请,把更多关心扶贫工作的爱心人士一起动员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 3月12日,宁波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项敏带着首批4位宁波爱心企业家代表赶赴黔西南州,实地对接协调扶贫工作。 3月19日第二批、3月26日第三批、4月2日第四批……这些富有爱心的企业家,有的打算资助修缮一批基础设施,有的打算援建一批便民服务建筑,有的看中了黔西南劳动力优势,打算投资开设几家企业。2个月过去了,多个项目都有明显进展。 “以前村民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农耕收入补贴家用。现在,有的在本地新办的服装厂上班,有的加入宁波定向农产品销售线,村民们有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希望。”并嘎村村支书郑洪说,目前全村已有55人被宁波各类企业招聘录用,其中包括困难人员35人,更多的企业招工正在对接中,有固定的单位、岗位和收入,这对看天吃饭的村民来说,改变可谓翻天覆地。 除了走进去,还有带出来。 4月11日,一辆满载着新招录辅警的大巴,在奔波了2000多公里后,驶进宁波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 为进一步深化宁波、黔西南两地公安对口交流协作,宁波公安会同黔西南州公安局完成了首次面向黔西南州定向招录辅警的工作。今后将有150名符合要求的当地村民,来到沿海发达城市从事辅警工作。目前,第一批30名招录合格的辅警已来到宁波,将在培训后上岗。 扶起来,送一程 “信息化扶贫”打造“一人一册一建议” 夕阳下,砖房门前,4个长条板凳拼成的“书桌”上,一个女孩正趴在上面认真地写作业。她刚刚从田里忙完农活,衣袖和裤腿上还沾着半湿的泥土。 女孩叫王羽,父母都是内生动力发展不足人员(智力较弱),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五口靠着政府补助艰难度日。 “只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我就能有好工作,就能赚钱养大弟弟妹妹。”这是王羽最大的愿望。 并嘎村还有不少和王羽一样的孩子,专班的工作人员在走访摸排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有些靠着家里老人种地得来的微薄收入勉强过日子。 “妈妈走之前说过,好好读书,以后就有好日子!”这是专班成员徐逸波走访时,一个叫杨延会的7岁女孩跟他说的话。“孩子眼神很纯净、很坚定,我看了特别难受,感觉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专班民警徐逸波说。 (下转A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