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以吃的“石头”

    □虞燕

    用石头形容一种食品,好像是来吓唬牙齿的。但其实一款优秀的硬糕从不会只一味讲究硬度,还得兼顾脆度,会配合牙齿用力到一定程度后爽快地断裂,且咬下部分呈片状,而不是块状或粉末的糕。碎片慢慢溶于口,细腻绵甜,齿颊留香。

    我说的是长涂倭井潭硬糕。

    此硬糕的主要原料为糯米和糖,两种材料黏度都很大,蒸干水分后再经烤制,糕自然就硬而脆。其长约两寸,宽一寸,鹅黄莹亮,状如惊堂木,敲在桌上“咚咚”响,气势也不输惊堂木。儿时跟人吵架,觉得最解气莫过于拿硬糕砸向对方,耍霸气的同时顺便炫了富。只不过就是个念头,从未实施过,那会儿手里有了块硬糕,哪舍得扔出去,得留给自己慢慢啃。

    长涂岛是舟山群岛的其中一个岛屿。说到海岛的土特产,一般都会想到海产品,但长涂却生生被倭井潭硬糕抢了风头。这款传统老字号糕点畅销江、浙、闽、沪沿海一带,岛上的人们出外求学、工作、访友等,必带上它去卖弄一番:来,检验下你的牙齿好不好。

    关于倭井潭硬糕,长涂流传着两个版本。一是硬糕跟戚继光有关。16世纪中期,倭寇勾结明朝奸商,占据了当时宁波府地势险要的岛屿港口,岱山长涂港就是其一,为争水源,当地渔民与倭寇的斗争愈演愈烈,戚继光一鼓作气削平了倭寇,还水潭于人民。戚继光带领将士们抗击倭寇时的干粮就是硬糕。第二个版本则从侧面反映出渔民海上作业的艰苦。清康熙年间,岱衢洋已成为大黄鱼中心渔场,在夏秋两个渔汛期间,渔民们为争取时间,冒着生命危险风里来浪里去,根本顾不上吃饭,而硬糕具有不易受潮变质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可直接放口袋,便于随时随地拿出来啃一口补充体力,且硬糕耐饥,相当于如今的压缩饼干,深受渔民推崇。黄岩、温州等地的一些业主也看到了商机,纷纷在倭井潭定居或租房制糕,倭井潭的硬糕业自此发达。

    而真正让倭井潭硬糕名声大噪的是,不知道哪年,一艘渔船遇大风倾覆,船上的数箱硬糕在海上漂浮了几天几夜,被捞起后依然完好且香味和口感不减。消息传开,甚至到了沿海一带妇孺皆知的地步。

    打我记事起到之后许多年,硬糕的包装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粗陋。最初,一张白纸包裹着五块小小的“花岗石”,吃完糕,白纸还能打草稿用。后来,总算在白纸上出现了“倭井潭硬糕”的字样,绿色或红色,但还是如乡野小妞,土气粗疏,总有种上不了大场面之嫌。

    只道是模样实在不起眼,像小作坊随便捏出来的糕点,却原来,人家内涵丰富品质优良。一块硬糕的出道得经过精选糯米、淘洗、炒制、磨粉、配糖,擀面、印模、切割、装盘、两蒸两烤、冷却包装等十多道工序。从前,生产硬糕都是人工完成的,全凭经验掌握火候,若其中一道工序出了岔子,那么,材料报废,辛苦也白费了。擀面、印模、两蒸两烤都是繁重的体力活,尤其是夏天,蒸烤工序最讲究火候,制作时必须时刻守在火热的灶头,人几乎要被蒸得脱了水。

    正是如此繁复讲究的生产工艺造就了硬糕的独特风味,初尝硬脆质朴,随后细润不粘,再以甜香四溢收尾。

    想起幼时,不得食硬糕的要领,常常望“糕”兴叹,遂故意撕开白纸,让硬糕暴露于空气中,期待它潮掉变软,无奈硬糕偏不就范,只能求助于母亲。母亲将硬糕置于砧板上,操起菜刀就砍,那阵势,简直就是劈石头的感觉,我甚至担心会不会溅出火星来。心想,若是有一口一个的小包装就好了,放嘴里,能含一天,那就是个甜蜜蜜的一天。

    而今,倭井潭硬糕还真如我幼时所愿,新推出了一口装。近些年,包装亦与时俱进,体面多了,硬壳、软壳、塑料、纸质、礼品装等纷纷登场,好多道生产工序更是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硬糕早已不只是渔民出海的充饥干粮或下酒之物,而被赋予了新的民俗文化意蕴,有糕(高)糕(高)兴兴,步步糕(高)等之意,好彩头很适合馈赠于人。

    特地买了新包装的硬糕品尝,当那种熟悉的最初的味道由舌尖涌向记忆时,心里不由得热了一下。改变该改变的,坚守该坚守的,真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