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思勤) 50元、88元、188元、388元……昨天,记者从海曙区慈善总会了解到,近段时间,有位名为“慈善”的捐赠人多次出现在慈善总会的后台捐赠数据中,几乎每个月都会通过微信支付、网点汇款等方式向海曙区慈善总会的不同项目的捐款,少的一个月一两笔,多的一个月达七笔;金额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截至今年4月底已连续七年捐赠了160笔善款,共计23432.5元。 连续七年,几乎每月不断,“慈善”到底是谁?据海曙区慈善总会财务人员回忆,2013年3月7日,一笔备注为“慈善”的捐款汇入区慈善总会银行账户,金额是200元。“之前没有类似的捐款汇入,这应该就是‘慈善’捐款的第一笔。”当月,“慈善”共现金存入7笔,共计1500元,之后几乎每个月都有备注为“慈善”的捐款进来,如果有一个月没有汇款进来,后面几个月会相应补上。 “从银行单位客户业务回单上来看,‘慈善’是采用柜面现金存入的方式转入我会银行账户,起初几年,交易网点不太固定,之后几年,交易基本是小港网点,近两年,则主要通过网络平台捐赠,交易凭证上,汇款人的户名、开户行等信息都为空。单凭这些信息,我们看不出这个人是谁。”财务人员介绍说,近期,在海曙区慈善总会开通的疫情捐赠通道项目中,“慈善”也积极参与,已捐赠4笔善款,共计356元。 “慈善”是一个人,还是大家同时化名“慈善”?由于并没有给留下太多的信息,每次只是备注“慈善”两字,这还是个谜。海曙区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相信,化名“慈善”的爱心人士,肯定一直在默默关心支持着慈善事业,“慈善”就是他或他们的代名词。其实,“慈善”是不是同一个人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爱心的延续,是“慈善”坚持行善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