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隐隐于市”的青云村

德星聚阊门头门外景。

◀孙小明(左)与蒋明波在孙氏宗祠藏书楼前。

    在“邻居”滕头村的映衬下,同属于奉化萧王庙街道的青云村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走入青云村,在外围迎接人们的还是新式楼房,需沿大溪再往里走一段,方才是古色古香的古村样貌。

    阊门、洋房、书楼、别具一格的戏台……比起本栏目之前介绍过的深山古村,青云村在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绝不逊色,甚至青胜于蓝。但因为易于抵达,与“闹市”相近,反而显得“隐蔽”起来。

    近日,记者跟随刚完成有关田野调查的奉化文史爱好者蒋明波走访了青云村,并有幸遇到了近年来为挖掘整理青云村历史做了大量工作的70岁村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顾问孙小明。在他们看来,青云就像一位待嫁的姑娘,玲珑窈窕,有着千回百转、欲说还休的隐秘故事。

    书香氤氲数百年

    “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孙小明在《孙氏宗谱》中找了好久,方确定这是清代村人孙事伦的诗,用来描写青云村的悠远文脉。

    宁波有“书藏古今”的宣传语,而要说真正与之相配的村落——形成藏书风气,并有藏书楼、古籍留存至今的,青云村绝对算一处。

    青云藏书史可上溯至明代,与该村头号人物孙胜有关。青云村得名自村南入口旧存的“联步青云坊”,主人便是这位高中进士的孙胜。他从唐人岑参诗句中截取的“联步趋丹陛,青云羡鸟飞”两句,为后世取村名提供了灵感。

    孙胜入仕后,在家乡建有竹庄书屋作为个人藏书之所,并著有《竹庄集》《竹庄诗话》等。之后书籍散失,书屋废圮,但读书、著书、藏书的传统在青云生根发芽,相继诞生目录学家孙能传、戏曲家孙埏等青史留名的人物,历代有书塾多处。

    细数起来,今天的青云村尚能看到三处藏书遗迹。分别是清人孙锵的“七千卷藏书之楼”、孙鹤皋的“天孙阁藏书楼”和孙氏宗祠的家族藏书楼。

    孙锵藏书楼位于东初阊门内。现存墙门一座,门楣正面灰塑“玉树流芳”四个楷体大字,背面草书“余庆”,其下还有梅兰竹菊的堆塑。蒋明波花了不少工夫考证,孙锵的“七千卷楼”就位于此处。此说得到孙小明的印证,“我爷爷就是孙锵大族的大管家,他以前说,梅雨过后晒书,就要晒整整一个月哩!”可惜,东初阊门后为日人炸毁,院内房屋均系后建,只有墙门留存至今。

    孙鹤皋是青云村民国名人,其故居三层洋房今为村史馆。“他的藏书楼‘天孙阁’应该就在洋房三楼”,孙小明说。鹤皋藏书今皆留存,新中国成立前已归奉化区文保所。年前村里搞征集,问文保所取回三个原版书箱,陈列于洋房三楼。

    孙氏宗祠的藏书楼亦系孙鹤皋带头捐建,据说此处原有藏书四十余箱,如今和《孙氏宗谱》一道皆在文保所保存。

    阊门深院如星聚

    除了书香记忆,青云村的历史建筑也很值得一书。

    青云村形成于唐,不过现存建筑基本都是清中期到民国风格。奉化一带,习惯将大户人家的房子叫“阊门”,一个青云村,有阊门十几处。

    蒋明波带记者走访了标志性的一处,“汤房”。据了解,“汤房”是蒋介石舅父孙琴风居所,具有典型的清中期风格,装饰华丽,用材粗大,梁栱、檐檩均有雕刻。正屋外隔天井有一面照壁,是奉化照壁中保存较完好的一面。当天,蒋明波还在此处二层阁楼意外发现标有字母“W”的“丰裕保险”门牌一处,“民国保险公司门牌标记,为一间屋子担保,这在奉化还是头次看到”。

    位于青云村大茂弄的德星聚阊门,也有特色。该建筑坐西朝东,为三合院式,天井狭长,设头门和二门。头门与左邻共用,仿楼阁式,二门外刻对联一副,“克俭克勤绵世泽,课耕课读振家声”。此房堂前间堂壁张贴许多“捷报”,多为晚清到民国时考中录取通知书,字迹深浅、样式不一,前后叠印,可见这处阊门曾经出过多少人才。

    另一处景兴阊门也曾人才汇聚,走出过一对航天姐弟,姐姐孙惠君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火箭发动机专家,以她为主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洲际火箭用的发动机,在1980年5月的洲际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中,首发命中南太平洋公海目标,被航天部授予一等功臣;弟弟孙礼鹏受姐姐影响同样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曾担任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公司总裁,主编有《大飞机风云》一书。

    孙小明说,近些年,来青云村“寻根”的人不少,不乏名人后代。他总是能从他们那里补充完善许多过去缺失的信息,对村落有新的认识。

    清泉戏台独一份

    4月底刚刚公布的浙江省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里,青云村榜上有名,成功从市级晋升省级名村。当前,青云村级别最高的文物还属孙氏宗祠(含藏书楼、议事厅),这是一处2017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有较精美的宗祠戏台并不罕见,但是青云村的孙氏宗祠戏台被专家认为是“全国独一份”,乃因戏台正下方竟有一口清泉。演员在台上演唱时,螺旋藻井与台下清泉结合,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古人在园林生活中,为追求更美的音乐享受,常有将戏台建于水池畔的构思,是为获得天然混响。但是在戏台下方,恰好有一口清泉的设计,确实是找不出第二家。

    孙小明告诉记者,古时青云村多湖多泉,有“湖澜”之称,戏台下方这一泉眼,水深数尺,泉水清澈,终年不涸。前辈建造宗祠时,科学利用这一自然景观,用青石累叠而成方形清泉,取名为“文澜泉”。

    奇特的是,站在清泉边向正南面看去,远处仙袖山山景正好倒影在水面上。戏台两侧镌刻清代村人孙尔昌诗联,“青山照影歌祧厚,剡水流商衍脉长”,记录前人美好许愿。

    孙氏宗祠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晚清建筑与民国建筑“混搭”。祠堂门厅前东西侧有藏书楼、议事厅各一,为1930年孙鹤皋领衔集资所建。这两栋房子均属祠产,房子风格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为了藏书的透气性能,藏书楼地基设有架空层,略高于议事厅,其地面用木地板,而议事厅则用水泥地,藏书楼的檐柱用砖砌,而议事厅用水泥磨石子。

    据了解,青云孙氏宗祠(含藏书楼、议事厅)正在申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