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钱还债,我们有双手;没有房子,我们有双手”

宁波果乡菊嫂的奋斗

    “靠一双手能挣出一片天地”

    两人新婚,没有亲朋好友祝福,只有上门要钱的债主。

    茶光菊把他们一一请进门,端茶倒水,坦诚相见:“我既然嫁给了王岳明,欠的钱就算我一份。我现在不能马上还清,但我保证挣到100就还你们70!如果你们相信我,就把数目写下来,只管来问我要!”

    借钱的都是熟人,大家看到新娘子诚恳利落,再看看新房家徒四壁,大多心软了。

    没人天天上门逼债,王岳明就去了上海打工,每天60元。茶光菊觉得上海生活成本太高,就留在家里种地,帮人干小工。

    早上5点一过就起床,给公婆做好早饭,就下地干活,上午10点半回家烧饭,11点半再去地里,有时忙,中午就带个馒头在地里吃。很多农活她也不会,就去问邻居,听不懂方言,比划着和人交流。每天忙活11个小时,到了晚上6点多才回家……

    一年下来挣的钱并不多,但过年前,茶光菊还是按借款数额的高低,主动上门还债,多则一两千元,少则几百元,一点点“积攒”着信誉。

    晓塘乡是果乡,多数人家都种葡萄。茶光菊在帮工时留心学艺,渐渐学会了葡萄的种植技术。后来,一个念头跳了出来,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他们可以,我也可以的。再投点钱,自己种总比帮人打工强!”

    新媳妇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感念于心。公婆把两亩自留地给了她,丈夫从上海回来一起帮忙,兄弟姐妹们东筹西借,凑了8万元。茶光菊还另外承包了6亩地,种植葡萄、柑橘,从此没日没夜地泡在果园里。

    王岳明因为腰伤不能干重活,于是,搭大棚、选种、嫁接、插枝、施肥、治虫、采收……几乎所有的事都落到茶光菊肩上。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年七八月份最忙的采摘季节,总有几天在挂吊针。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只是轻描淡写地笑笑说:“我有低血压,有时太累了手脚无力,吊吊盐水恢复快些,不耽误干活……”

    她由衷地觉得,自己能有今天,是象山这个地方好,人好。“只要不惜力气,就能赚到钱,靠一双手能挣出一片天地,大家也都帮你!”

    茶光菊每年的收入从开始的几万元,到10多万元、20多万元。2013年,她赚了40多万元。

    十几年的时间,茶光菊不仅还完了婚前丈夫的所有欠款,还花了120万元盖起了小别墅。

    十几年的时间,茶光菊完全融入了夫家的生活,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的爱与坚持,把这桩跨越千里、负重累累的婚姻,经营得有滋有味。就连每次回云南老家探亲,一开始对女儿女婿没有好脸色的母亲,也终于被暖化了。

    2009年8月,病入膏肓的母亲临终前,还记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茶光菊。当茶光菊带着5个多月的女儿乘飞机匆匆赶回去时,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竟是:“阿妹,妈妈错了,妈妈当年逼你,是不想你嫁这么远,受这多苦,你别怪我……”

    “带着姐妹一起奋斗”

    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茶光菊也始终没有忘记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的人。

    刚开始种葡萄的时候,因为学艺不精,收成不好,损失惨重。村里和乡里请来技术专家,到她的葡萄园里专门指导,让她去上培训课,还专门给她订阅了讲解种植技术的杂志。

    有一次中午11点多,象山县的有关部门领导到家里探望,看到她刚从地里回来,烧了水泡饭就着一点咸菜吃,被她的创业精神所打动,特地给她留下2000元,叮嘱她改善生活,加强营养。

    还有一年,眼看着葡萄即将丰收,却遭遇超强台风袭击,茶光菊用竹子扎的大棚被吹翻在地,葡萄一粒粒泡在水里,损失惨重。在县、乡有关部门和少数民族联谊会的支持下,她在县妇联贷到了无息贷款,还得到了宁波市光彩事业基金的支持,基金会斥资12万元,专门给她重新搭建了可以抵御台风的钢架大棚。后来,有关部门还将她的葡萄园列为少数民族创业致富的基地,牵线搭桥,帮她扩大种植规模,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亩,现在仍有20余亩,成了乡里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要不是政府的保驾护航,我的致富之路不会这么顺畅。我特别感恩。”

    茶光菊的感恩变成了行动。晓塘乡有50多名从外地嫁来的少数民族妇女,大多经济条件不好,她就经常和这些姐妹联系,交流经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看到有葡萄滞销的,她把自己联系的温州客户分享出来,帮大家带货;刚学会葡萄酿酒的方法,她马上传到群里,葡萄滞销可以酿制葡萄酒,减少损失,增加收入;有谁需要帮忙,她二话不说,立马伸出援手;上级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采摘一体游”“民族特色菜+农耕体验游”等精准扶贫项目,她就张罗着大家积极参与,出谋划策……

    现在,茶光菊多了很多身份,“创业脱贫致富的种植能手”“象山县少数民族联谊会副会长”“晓塘乡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组长”……这个当初连象山话也听不懂,只能比划着和人交流的外来媳妇,如今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闲下来的时候,茶光菊常唱这首云南彝族的民歌,调子好听,身边的姐妹也会一起跟着哼。

    “女人歇不得呢。”她说,无论自己的身份怎样变换,她会一直奋斗下去,带着姐妹们在致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记者 张晓曦 樊卓婧/文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微信头条 点赞宁波媳妇

    她为啥能让人 眼含热泪心怀激情

    5月8日,上述文章在本报微信公众号上首发。5月9日,人民日报微信头条对本报的这篇报道进行了推送,为宁波媳妇茶光菊点赞。

    早上7点10分,人民日报微信头条甫一推出,阅读量迅速冲上“10万+”。有读者还转而在本报微信公众号留言:“阿拉宁波人,这条上人民日报啦!真棒!”

    而在象山,在晓塘乡,茶光菊的故事在大家的朋友圈里“刷屏”,西边塘村网格群、象山少数民族交流群……大家都在争相转发本报的报道,有人笑言:“这样的姑娘来十打,象山人民欢迎你们!”

    除了人民日报,钱江晚报、浙江之声、杭州西湖之声等媒体,也在微信公众号头条推送了本报的报道,新华网、新浪、搜狐、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也纷纷进行转载。

    一“菊”花开满庭芳。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媒体、读者为之动容?

    象山县晓塘乡党政办主任、妇联主席杨溢在朋友圈转发本报报道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初识茶大姐于2011年,她住在墙壁开裂的老房里,总乐呵呵地说,我一定会盖起新房子的。这些年看着大姐种橘子、还欠款、盖房子,女儿轩轩从小不点儿长成大姑娘,大姐却越来越漂亮。一夸大姐漂亮,她才说,以前看到地摊上的衣服再便宜也要5元、10元,舍不得买,就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不合身,现在漂亮是衣服合身了。”

    茶光菊周围的一些亲戚、朋友也纷纷发出感慨:“真是没想到,我们以前只是看到了你的坚强,没有看到你背后的辛酸,你是好样的”“无论何时,西边塘村永远是你的家,是你坚强的后盾”……

    熟悉的人在感叹茶光菊的不易,陌生的人则在茶光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排在人民日报微信读者留言第一位、获得2.4万点赞的网友“TT”这样写道:“你的过去就是我的现在,希望你的现在也是我的未来,加油!”

    而在本报微信公众号上,也有许多网友留言。

    有网友也感同身受地深情述说:“10年前我结婚的时候,老公家欠60万元债,公婆住的两间小平房还是向村里租的。但是爸妈很开明,说小伙子踏实肯拼比什么都强。10年奋斗,还清所有债务,在宁波市区买了两套房。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起努力创造美好生活是幸福的旅程。”

    有读者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现实版的秀莲。也有读者说,这是中国版的《当幸福来敲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靠自己双手创造的未来,才是唯一可以掌握的未来”……读者纷纷发出如此感慨。

    是的,在茶光菊身上,我们看到了“奋斗”“守信”……这些美好的品德,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她前往幸福的路。也愿这道光,照亮你我,一路前行!记者 张晓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