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防疫成为常态,该如何适应“新生活”?5月20日,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就我市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作部署。《通知》从四个大方面出台了21条重点举措,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指导性文件。 生活回归日常,却又“不同寻常”。当前,国内疫情形势总体稳定,但散发病例引起聚集性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通知》指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四早”联动、精密智控、常态长效、依法依规原则,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确保不出现疫情新燃点,确保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确保重点场所不发生疫情,确保不发生医院内感染,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强化预防措施方面 《通知》指出,市民应按照我市《科学佩戴口罩指引》随身携带并科学佩戴口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室内大型宴席活动(含婚宴)应在落实亮(扫)码、测量体温、通风消毒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按原场地接待规模减半举办。此外,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等须加强通风消毒,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市民应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应自觉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义务,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主动向社区和单位报备个人及家庭成员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积极使用公勺、公筷,参与文明餐桌行动。 《通知》强调,我市将持续强化重点管控,确保社区防控、企事业单位防控、重点场所防控、重点机构防控、医疗机构防控和校园防控无一疏漏。 社区防控方面 我市将继续落实社区、小区出入口车辆和人员询问、“健康码”查验等措施,大力推行“单位专属二维码”,深入开展小周期滚动排查。同时加快智控“小门”建设,织密覆盖全域的智能物联大网,实现“一网智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防控方面 我市将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错峰等方式,安全有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和图书馆、博物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剧院等演出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公共)娱乐(休闲)场所接纳人数按照国家、省有关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执行。举行(办)必要的国内会议、会展活动应落实亮(扫)码、测量体温、通风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经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查验合格后有序组织实施。我市还将落实落细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所等特殊场所防控措施,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定期开展排查筛查,坚决防止交叉感染事故产生。 医疗机构防控方面 除了严格就医流程管理、住院管理和医护人员防护管理,我市将加强预检分诊和门诊筛查,对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病毒核酸、抗体检测和肺部CT等进行诊断,同时大力推广互联网诊疗服务。放开社会零售药店药品销售限制,同时做好发热、咳嗽药品购买实名登记工作。 校园防控方面 我市将继续实施校园封闭式管理,全面落实亮(扫)码、测量体温、核酸检测、系统错峰错时等校园防控措施,继续暂停举办大型师生聚集活动。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落实进校进园晨(午)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同时将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安全。 对重点人群“应检尽检” 《通知》指出,对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做到“愿检尽检”。 相关专家表示,《通知》来得很及时,虽然疫情防控措施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小麻烦”换来“大安全”。希望大家都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的常态化,把良好的习惯变成我们生活的常态,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宁波日报记者 易鹤 张凯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