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表示,今年自己带来两个提案,一是建议设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识和生态安全意识;二是将推行农民退休制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让65周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 5月21日《中国新闻网》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作为“三农”工作中最重要和最活跃因素的农民,占据着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工作”、“就业”和“退休”等概念时,“务农”却常常被等同于“无业”或“没工作”,更奢谈“退休”福利。“只要干得动,就得干下去”成为他们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人生状态。让亿万农民享有退休待遇、保障老有所养,无疑具有增进国民福祉、提升农民获得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常用“工农商学兵”来泛指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但整天劳作于田间的农民兄弟却难有“工人老大哥”那样的劳动薪水和退休工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失公平的职业差别。回眸过往,农业支持工业曾是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发展主轴,农民向国家交粮纳税的贡献有目共睹。让当年的精壮劳力、现在的农村老人享有退休待遇,不失为一种对付出的回报和对成果的分享;纵观当下,已走出“农门”、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只要常态化缴纳“五金”,退休养老应该不成问题。由此解读,“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当契合历史和当下的现实国情。 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概念,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面孔,而是拥有了今非昔比和鸟枪换炮的含义更新。农业科技手段应用、农村信息数据传递、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与营销,呼唤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善谋划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建立农民退休制度”既透视出一种职业认可与尊重,也传递出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展望,其对鼓励农民求知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消弭城乡二元差别的助推效应值得关注。 当然,鉴于农民队伍的数量庞大和牵涉土地因素等的情况复杂,让“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建议从设想到实施,还要经过缜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认真严谨的科学论证,并将其纳入包括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在内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