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古宅 |
在北仑新碶星阳村,喧闹的集市中,至今还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七八栋建于清代至民国年间的老式民宅。有的门坊堆雕瑞兽祥禽,有的斗拱精致突兀,在古苍的山墙上长出了细细的青苔。 这些老式民宅都是由新碶慎德堂陈氏宗人所建。北宋时期,陈氏先人从苏州迁居明州,到明末其中一支搬到北仑,在太丘涂地从事渔盐垦殖。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在陈氏慎德堂,一直保留着当年太丘族长定下的陈氏祖训。后世子孙遵循祖训,以耕读为重,忠孝传家。 几幢古宅,两副对联 在陈氏后人陈岳的陪同下,记者在星阳村里走走停停。夏日早晨的阳光已分外炙热,铺陈开来洒向一幢古朴的院落,仿佛岁月慢了下来。 这座院落呈前后两天井,一进四明轩格局,构作考究,做工地道,尤以东轩子屋最为精雕细刻。这里正是慎德堂陈氏的忠房(陈氏于乾隆年间分为文、行、忠、信四房)的封赠奉政大夫陈庆国公在光绪年间所建的后新屋。 头门上方,由砖瓦与灰浆堆塑成一个出檐的门头坊,檐上立脊,脊头起翘,两披流水瓦分列前后。门上坊装饰着多层叠砌的锦灰堆。两侧饰以坊柱脚,上挂一个三蕊花簇结。坊柱下端挂有一只精致细巧的瓶形花篮,底垂流苏。坊额上下有多重勾连回纹及卷草装饰,中间排有三方装饰匾,正中一方刻书劲挺“迎祥”两个凸体大字。“迎祥”为“迎祥纳福”吉语的略写。两侧各为一圈双狮滚绣球图案。四周充填盘鱼、八卦、铜钱、方胜与锦囊等堆塑。下面门框是由方正的梅园石条雕刻而成的,在框梁的中央凿有一个凸起的镂空钱眼,可以在节日里悬挂彩灯。 在门框上方左右侧各有一块斜方形的雀替角石,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在坊框相对的雀替侧面各雕一方弧形书联:“课读课耕绵世泽”“克勤克俭络家声”。下方门框上还有一副主对:“入则孝,出则悌”“进以礼,退以义”。书法字迹端庄,刻写工整,显得一丝不苟。 陈氏后人认为,这显然是教育住在这幢屋里的人们应该遵守的做人道理。相传这是晚清乡贤王荣商的手迹,因为他的第五个女儿嫁入此家。 耕读为重,忠孝传家 翻开厚厚的陈氏宗谱,里面记载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大家。“几百年来陈氏家族中受诰封的有10余人;国学生、庠生、贡生等60余人。近代子孙外出经商、求学,又出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实业家、艺术家、教授、学者等。除了大家熟知的当代著名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还有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后周、制造中国第一张‘风筝’牌蜡纸的民族企业家陈葆馥、金融家陈才英、口腔医学泰斗陈维系、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纪修、‘汉语语素’创始人陈永茂等众多杰出人士。” 在从事文博研究的陈氏后人陈定荣看来,这与陈氏家族向来重视“耕读为重、忠孝传家”密不可分 。 陈氏作为当地望族,向来以耕读为重、忠孝传家,在族内办有私塾,教导族中子弟。陈氏先人陈兆熊创办私塾。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和族长以及族中长辈商议后,决定将陈氏族内私塾改建成新式学校,不仅面向本族子弟,还招收周边的外族孩子。改建后的学校被命名为“中巉小学”,陈樵云任第一任校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因北仑开发建设被拆除,才终止办学。 几十年来,该小学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后来走向国内外重要科技岗位。陈定荣认为,正是当年的这个决定,让众多学子从中受益,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陈氏家族中许多人有过从教的经历,陈逸飞的父亲陈赓赉在抗战时期从上海返乡居住的日子里,也曾在慎德小学教过书,并担任校长。” 留住乡愁,激活文化记忆 从2000年开始,陈氏族人每年都会在冬季祭祖,留住乡愁,让耕读文化传统不断流。 2017年冬至,回村的游子比往年都多。陈岳还记得那一天清早就有不少来自外地的陈氏族亲,怀着尊敬与仰慕的心情来到祖宅签到,与亲戚朋友热情地打招呼,与不期而遇的族人相互问候交谈。陈氏老宅的祖堂里香烟缭绕,烛光齐明,八仙桌上供奉的是茶酒、米饭、年糕、水果、冷盘,及热炒的荤素菜肴。这一年的陈家祭祖族人里,还多了一个新面孔,陈逸飞的长子陈凛。这是陈凛第一次回到故乡,回到父亲陈逸飞的出生地。 代表陈氏族人宣读祭文的陈基铭说:“整理四百年村史,就是要缅怀先祖勤俭持家的功德,发扬先辈耕读传家的传统,延续人文情怀,让离乡者记住乡愁旧情,在家者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位回乡的90后晚辈说:“我是陈家人,但不在这里出生,所以对许多历史并不了解,但不管走多远,仍然会感恩这一方水土的熏陶和滋养。” 后来,陈凛回忆起这次祭祖时说:“虽说是第一次回故乡,但感觉很亲切,因为父亲经常会提起他在这儿的点滴生活。父亲为家乡做的事情我看在眼里,即便产业不同,我也很乐意为家族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绵延数百年,孕育精神内核 尽管时过境迁,陈氏后人仍旧恪守祖训,“耕读传家”的文化和理念在他们看来依然非常重要。 陈维屏,生于1933年,曾任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特约设计员。20世纪80年代初,北仑港开发建设,陈维屏作为人才回流,从北京调入北仑港任机械师。他的事迹被录入《中国改革与建设成就巡礼》《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等史册。在他的儿子陈之伟眼里,父亲性格耿直,务实勤劳,一如他所认知的宁波人,“父亲话不多,对我的身教大于言传。在我小时的记忆里,一盏台灯下,抹不去的是他画图纸的背影,因为他经常下班还把工作带回家。”父亲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和奉献精神,深深震撼着他。即便父亲后来过世,陈知伟都不曾忘记初心,“不管什么事,都要做好做精。” “保”字辈的陈岳今年47岁,他一直记得父亲的殷殷嘱托,“要好好读书,做人要讲诚信。小时候如果被父亲发现读书不认真,那扁担就打下来了。”耳濡目染中,陈岳跟着父亲求知求实,即便现在做生意,父亲说的诚信二字他一直记在心间。 78岁的陈永翠小学语文教师退休。在星阳村的一座陈家老宅内,满头银发的她出来迎接记者。在她印象中,家族中各家庭都很重视子女教育,极少有文盲。比如陈永翠家里有四兄妹,虽家境一般,但父亲对他们兄妹的教育却十分重视,按理说那个年代的乡村女子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但是父亲却供她们上学,陈永翠和姐姐都是教师退休。现如今,陈永翠兄妹包括他们的后代,共有9人是教师。 通讯员 陈定荣 记者 吴丹娜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