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病理医师是“医生的医生”,这是因为病理诊断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组织病理科乳腺亚专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周珏,从事病理诊断工作20多年,在病理诊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过不少“奇特”的病例,几个月前的那个病例让她记忆犹新。 “对症治疗”却疗效不佳 2020年2月,和往常一样,周珏主任在显微镜下进行常规阅片,看到一位65岁女患者的左腋下肿块穿刺活检标本。这是一位7年前被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此次因为腋下有3×4厘米的肿块住院。 镜下大片的坏死组织中少量上皮样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是恶性无疑。周珏结合临床认为,这位患者应该首先考虑转移性乳腺癌。但一些肿瘤细胞的特殊形态引起了她的注意,这种结构在乳腺癌中并不常见,是转移后导致的肿瘤多形性改变? 出于职业敏感性以及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周珏联系了临床医生,提出了她的疑惑。 原来,这个患者从2019年就出现了腋下肿块,第一次穿刺提示是乳腺癌复发转移。这以后一直在对症治疗,但肿块并没有缩小,患者的精神也越来越差,为什么治疗效果差?临床医生于是再次穿刺求证。 “真凶”是一种罕见病 听了临床医师的叙述,周珏主任感觉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病例,带着疑惑,她把患者前几次的所有切片调阅出来重新对比,发现当年的病理诊断没问题,而现在的腋下穿刺活检的组织的形态却有细微不同,结合各种特点,她想到了一种很容易被病理医师忽视的罕见肿瘤,这种肿瘤多发生于放疗之后。 周珏重新又加做了相关检查,两天后结果出来了,所有的血管相关标记均为强阳性,放疗后乳腺血管肉瘤的诊断成立!她如释重负,慎重地发出了病理报告。 周珏告诉记者,血管肉瘤发生在乳腺非常罕见,不到乳腺恶性肿瘤的0.05%。 确定了诊断后,医生为这位患者重新调整了治疗方案。这以后患者的肿块很快缩小,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记者 孙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