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缪伯刚de风筝寻梦之旅

缪伯刚设计的风筝金属书签

    说起曹雪芹,大家马上会想到,他是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的创作者。但大家是否知道,曹雪芹还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他在著作《废艺斋集稿·卷二·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详细记载了制作风筝的技艺。

    如今,“曹雪芹风筝”(简称曹氏风筝)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奉化莼湖镇缪家村的“80后”缪伯刚,正是“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承人。“曹氏风筝”是啥样子?它与奉化又有何渊源?带着疑问,记者去奉化采访了缪伯刚。

    A

    从小痴迷天上飞的风筝

    “80后”缪伯刚出生于缪家村,从小生性活泼爱调皮捣蛋。谈及与风筝的缘分,则要从20多年前说起。

    “小时候父亲给我做了第一只风筝,放学后就在家附近的田野上放飞,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风筝。”他告诉记者,这第一只父亲为他亲手糊制的简陋风筝,陪伴着他的童年,放飞了他一个又一个关于风筝的梦想……

    对于自己的风筝制作之旅,缪伯刚记忆犹新。小学时代就摘得了奉化中小学生风筝比赛第一名。初中的美术老师胡小成恰好会扎风筝,这让缪伯刚兴奋莫名。他经常跟着老师学绘画,学扎风筝,参加各种风筝比赛。到了高中,缪伯刚和几个同学组成了风筝兴趣小组,继续着自己的爱好。曾入选宁波风筝代表队参加比赛,并拿到了不少奖项。

    高中毕业后,缪伯刚考上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美术广告设计。不过,他依旧痴迷风筝,还在一次展览上结识了“曹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孔令民。这次偶遇,打开了缪伯刚风筝寻梦之旅的崭新篇章。

    在第二代传人孔祥泽和第三代传人孔令民的指点下,缪伯刚对“曹氏风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学好制作风筝技艺,缪伯刚每周都要往返几十里去孔令民家。学校晚上11点熄灯,缪伯刚就在外面租便宜的地下室彻夜练习各种技法。大学毕业后,缪伯刚先后做过出版社美编、产品宣传设计,但从没间断过跟着师傅学习“曹氏风筝”的制作。缪伯刚对于风筝的痴迷,感动了孔令民,于是便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风筝艺术分南北两派,不同流派有不同风格。”为了深入了解风筝,也为了学习各个流派的风筝作品,缪伯刚一到课余时间就会拜访各个流派有名的风筝艺术家。2014年,缪伯刚随“曹氏风筝”一同入驻北京大观园,成立曹雪芹风筝手工坊。多年来,手工坊以风筝为纽带,集课程、空间、产品、活动、短视频等多功能为一体,弘扬民族文化,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他们走进中小学,承办风筝活动,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5年前,缪伯刚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曹氏风筝”的制作和传承中。缪伯刚团队研发设计了曹雪芹风筝系列文创产品,如风筝书签、本子、胶带、保温杯等百余件产品。

    

    B

    在家乡建起风筝博物馆

    说起“曹氏风筝”的典故,缪伯刚娓娓道来。根据记载,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乾隆十九年,曹雪芹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以卖画维持生计,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还有人物,绘法奇绝,五光十色,其中宓妃和双童尤为精美。

    曹雪芹晚年还写了《废艺斋集稿》。这本书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但现存只留下其中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这一卷专门介绍风筝的制作技术。

    2019年初,在老家人民的帮助下,缪伯刚在奉化莼湖缪家村建起了中国首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并向游客开放。

    记者来到缪家村的曹雪芹风筝博物馆。走进馆内,仿佛进入了风筝的童话王国,各种各样、色泽丰富的动物、人物风筝陈列在橱窗内,美不胜收。

    “建造风筝博物馆,是为了将曹雪芹风筝中不同的寓意、造型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故事。博物馆中保存最久远的风筝已有五十多年,是我师傅制作的。”缪伯刚向记者介绍,每个风筝都有着深刻寓意,比如博物馆内收藏的一幅风筝作品——“比翼双飞”。说起这件作品,缪伯刚充满自豪:“这件作品画工醇厚,是由中国著名风筝艺术家孔祥泽、孔令民及其夫人共同完成的。它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演绎出来的生动形象:一雄一雌比翼鸟表现出深深的爱意,作品中心画有两个尚未绽放的并蒂牡丹花蕾,两臂绘有盛开的牡丹,意为‘相伴一生,富贵到白头’。”

    “‘曹氏风筝’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燕子家族,寓意‘和谐’。画中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半瘦燕象征青少年,小燕代表小童,雏燕模拟幼儿等,寄托了曹雪芹的情怀及其宣扬的人道精神。”缪伯刚介绍。

    记者了解到,除了风筝,博物馆内还珍藏了曹雪芹风筝的历史资料、中国四大风筝产地艺术作品、曹雪芹风筝漫画、书画、相片及各类曹雪芹风筝素材等。

    博物馆一楼还陈列了各类曹雪芹风筝文创产品。此外,为了让游客能体验风筝制作,馆内还设有风筝手工制作体验馆,游客可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C

    把“非遗”鲜活地传承下去

    缪伯刚如今成了“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风筝文化,并立志将其发扬光大。

    他在北京大观园成立了风筝寻梦俱乐部和曹雪芹风筝手工坊,一方面传承发扬“曹氏风筝”的技艺,另一方面打造南北风筝文化的交流平台。

    “其实,每一只风筝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从选料到绑扎风筝骨架,画色、花纹、样式等各个元素都有考量,这些正是风筝的迷人之处。”缪伯刚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努力通过新媒体的途径,传播风筝文化。”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授课方式给游客讲解风筝工艺,进行现场实际操作。

    如今常住北京的缪伯刚经常回到宁波,走进鄞州江东中心小学等学校亲自教小朋友们做风筝,讲授风筝民俗故事。除此之外,他还带着团队走进社区、养老院,传授“曹氏风筝”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风筝技艺和历史。

    近年来,缪伯刚的“曹氏风筝”还走上了国际舞台。在2014亚太经合作组织(APEC)双部长会议上,缪伯刚代表北京市玩具协会向澳大利亚前总理、“APEC之父”鲍勃·霍克赠送“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北京沙燕,以示中澳两国友谊长远发展。

    “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好掌握,最难传承的是风筝里的文化内涵。每个风筝的图案都有对应的文化典故,不能光会画,还要知道所画内容的寓意,这里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也还没有完全吃透。”缪伯刚表示,“自己还将继续多方面寻求志同道合者,不断与其他风筝流派进行学术交流,向人们讲述他以风筝寻梦的故事,展示这门古老艺术所拥有的青春活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弘扬国粹艺术的活动中来。”记者 鲁威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