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奋力冲刺六连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30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公园凭什么打动居民的心?

简单朴实的公园,是小区里老年人的乐园。记者 崔引 摄

    从荒地到公园,鄞州区百丈街道舟孟社区一角的变化,不惊艳,却润心。社区和居民收获的不仅是闲暇欢聚的空间,还有对“宜居”二字的深刻领悟。 

    “蛳螺壳里做道场”

    由舟孟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带路,在舟孟新村的一角找到了这个叫做“慈·清风里”的小公园——

    二三十平方米的面积,一面以“三清单”为主题的彩绘墙,两排长椅,四、五处或大或小的花坛;

    基本“素颜”,其间点缀有蓝紫色的绣球花,还有红黄相间的长寿花,添了几分“姿色”。

    “慈·清风里”的旧模样藏在居民董师傅的记忆中——

    老旧的花坛;树长得差不多有三层楼高,枝叶茂盛,终日不见阳光;树下杂草丛生,格外潮湿,蚊虫很多。

    舟孟新村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布局老式,楼间距近,留给绿化的空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也不夸张。

    这也使得包括董师傅在内的居民们对这片难得的绿化地怀有复杂的感情:虽然有遮光、潮湿、杂乱等种种弊端,却也不舍得修剪一枝一丫,唯恐眼前少了这抹绿。

    眼下的“慈·清风里”虽然依旧简单、朴素,却不妨碍居民对它的喜爱。

    5月28日下午2点左右,没有阳光,气温适宜,长椅上一溜,都是在家待不住的老人。

    “我在这里住了20几年,以前散步都要到外面新河路河边上去,还是有点路要走的,现在随时随地可以下来坐坐,蛮好的。”76岁的邱阿姨说。

    划停车位还是建公园?

    “慈·清风里”是2018年动工改造的,前后也就花了不到两个月。余佩宏却说,从最初有改造的念头到最终“拍板”,花了将近三年。

    余佩宏是2015年到舟孟社区当党委书记的。刚来那会儿,她就想过要对这块绿地“下手”,只是如何在“蛳螺壳里做道场”,还蛮考验人的。

    在舟孟新村走了一圈,发现除了绿化地稀缺,道路狭窄,停车位紧缺这个老小区普遍存在难题同样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采访过程中,一辆三轮车和一辆汽车“狭路相逢”,“擦身而过”。不难想象遇到上下班高峰道路的拥堵。

    “我们原来也想过将这块地方改成停车位。”不过,在提出这个想法后,余佩宏察觉到居民们的反响“淡索索”,“说明我们的点子没有想到他们的心坎上。”

    几番思量,社区居委会将决定“拆旧如旧”,将这块绿化地改造成小公园。破土动工那天,周围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主动来帮忙。

    “因为运土车开不进小区,施工产生的泥渣等垃圾,是这个穿紫色衣服的阿姨一车车推出去的。她当时已经82岁了,是来帮忙的人里年纪最大的。”余佩宏指着当时留下的照片说。

    花坛里原来种的是菊花。眼见它们“疯长”,“颜值”大打折扣。前段时间,有居民主动找到余佩宏:“不如改种长寿花,花期长,可以开到年底,而且好打理。”

    “我现在都不需要操心这里的花花草草,居民们都会主动帮忙照顾。”余佩宏说。

    “微改造”背后的人情味

    和很多新建小区的公园、绿地相比,“慈·清风里”可能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可在余佩宏看来,“它虽然不高大上,却恰恰满足居民的需要,让他们在这里感到放松、自在。”

    在“慈·清风里”的彩绘墙一侧,有几个排成列的小花盆,里面种的是草药。

    自从“慈·清风里”改造完成后,居民们种花怡情的热情一下被激发出来。现在放小花盆的地方,原本放的是居民们种花用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塑料箱。

    “箱子大大小小,不太好看,我们就提出帮居民把作物移栽到统一的花盆里,得到居民的大力支持。”余佩宏说。

    主动征求居民的意见,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疏导为主,是余佩宏在“慈·清风里”改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微改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居民感到幸福,那怕只是小小的幸福。”余佩宏说。

    距离“慈·清风里”不远,有一条差不多只能容两人并肩通过的小巷。它已经被余佩宏“相中”,接下来打算把它打造成为一条充满“舟孟记忆”的小巷。

    “像之前小巷的墙上挂着各种老式的信箱,虽然现在拆下来了,但我都给保存着,将来可以设计一下挂出来,满满的都是故事。”

    余佩宏说,不少居民已经在这里住了20多年,彼此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无论将来这里是改造,还是拆迁,这段珍贵的邻里情和历史都值得被保留下来。”记者 石承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