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映红楼书箱。 受访者供图 |
 |
修缮中的抱珠楼 |
 |
耕余楼外观 |
藏书文化在宁波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藏书楼是重要载体。 以物质形态留存至今的藏书楼并不太多。宁波地区,有名气的除天一阁外,还有伏跗室、梁弄五桂楼、慈城抱珠楼等几处。作为“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明清建筑群存量大。据慈城文化研究者钱文华考察,除了抱珠楼,慈城另有两座清代书楼也以实体面貌存世,一为王定祥的映红楼,一为冯祖宪的耕余楼。 乔木自高楼,何日重载酒?近期,随着抱珠楼进入修缮利用的新时期,那些历史中逐渐模糊的身影是时候拂去尘埃,重新向世人讲述它们曾被寄予的理想及经历过的辉煌。 抱珠楼:正修缮成图书馆 去年11月,宁波市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发出慈城古城抱珠楼图书馆建设项目设计招标公告,被誉为“可与天一阁媲美”的藏书楼抱珠楼,终于进入保护性修缮、利用的新阶段。 此刻,距离“发现抱珠楼”已经过去了15年。早在2005年,热爱慈城文史的钱文华便已考证出抱珠楼所在,本报首发《书香缭绕抱珠楼》一文,告知宁波还有第三座实体藏书楼存世,在文化界轰动一时。彼时,从慈城走出、与抱珠楼有着亲缘关系的冯骥才就表达过想在抱珠楼举办画展的想法。 抱珠楼主人冯本怀后代人丁不是很旺,有些后裔又早早迁往外地。1950年,原居住在抱珠楼的冯氏后人全部迁走,与历史的渊源割断,又变换了用途。1964年后,抱珠楼内住户是从外地搬来的地质队职工家属,把房屋分隔得面目皆非,昔日书楼渐被遗忘。 幸而,房屋主体未遭损坏。经过多番探听寻访、对证史料,钱文华指认慈城五马桥北侧始平路口冯氏后新屋西面新大门内,即冯本怀的“抱珠山房”,后进双层藏书楼,就是抱珠楼。 抱珠楼主人冯本怀在道光十九年中举后,开始抄书、撰书,与社会贤达交往、收集各种善本珍本,藏书万册以上,成就道光年间浙东著名藏书楼。其人官至内阁中书,还乡后“肆力于学,居恒手不释卷,暇则饮酒赋诗而已”。距离该楼不远还有两座书楼,冯云濠“醉经阁”,冯汝霖“寄月楼”,这两处书楼都已不存。 除了藏书,冯本怀还从事刻书事业。与人合作刊行《溪上遗闻集录》十卷、《溪上遗闻别录》二卷、《溪上诗辑》十四卷、《溪上诗辑补编》二卷、《溪上诗辑续编》一卷等,为慈溪留下重要的地方文献。 冯本怀去世后,书楼管理日渐松散。至抗战前的1933年(一说在抗战后),冯本怀的后裔,决定把抱珠楼已不多的残存藏书、印书刻板捐赠给西泠印社(一说浙江图书馆)。之后,抱珠楼的书香也渐渐远去。 据了解,产权收归后,抱珠楼将建设成一座图书馆,并在旧楼后新建一座现代化书库,致力于文献收藏研究。 映红楼:一段赓续文脉的典故 慈城现存书楼不止抱珠楼一处。 得知有人想打听,慈城坦园映红楼主人王定祥曾孙女王恬转递来一份材料,内述王定祥映红楼之事甚详。 “映红楼,是慈城坦园藏书楼,俗称书屋间。晚清以来,这里曾因富藏书画名闻遐迩,主人参与刻印过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姜宸英的《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是慈城文人的一处精神圣地。” 姜宸英是清康熙年间江南名士,曾参与修纂《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虽为饱学之士,姜宸英一生仕途不顺,连考不中。70岁时终于得中进士,又被一场科考案连累下狱,自尽狱中。 在后学心目中,姜宸英有着很高地位,“后生小子稍能读书,无不知有慈溪姜先生者。”收集、整理、传承姜先生文献,对当时学界,特别是慈溪一带学者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然而如果没有映红楼主人王定祥的努力,今人所见《姜先生全集》怕也失去许多光彩。 为刻印全集,“王定祥收集散失文本,遍为搜访,常去城中旧书肆,赵氏所刻《西溟文钞》便得于此。一日,听闻宝善堂欲焚书稿,亟与费君、叶君前往,各得百数本以归,而《真意堂文稿》赫然在焉。”在王恬记录中,王定祥为收录遗稿,“碌碌奔走甬上”,不可谓不尽心。 映红楼藏书,多来自明清以来诸家私人藏书楼辗转流散之籍,以善本居多,有不少罕见的名人手稿。王恬表示,映红楼实际上是几间书房,位于坦园正屋东首二楼,屋内面积约35平方米,中间用木板隔断分成南北二间,南书房略大于北书房。目前坦园除书楼外尚存古式书箱两只、大书橱一只、书桌两张,是为藏书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王定祥次子王仲邕先生将部分藏书送慈城秦润卿创办的抹云楼图书馆;将家中所藏大量珍贵善本无偿移交浙江图书馆,使文化经典得以世代流传。至今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官网,仍可查到《映红楼诗稿》《映红楼遗集》《映红楼师友手札》《映红楼初存集选钞》等藏书。 耕余楼:粗壮梁架裸露在外 不久前,钱文华才隐约确定冯祖宪的耕余楼还在。 冯祖宪又名冯泽夫,号辨斋,是晚清的一位乡绅。冯祖宪一生有几个“记忆点”,其一他在上海有多家钱庄,是沪上钱业领袖;其二,组织编写一本叫做《英话注解》的书,1860年出版,将英文单词、句子、音标都用宁波话作注。这本厚仅61页、专为宁波人学英语做生意使用的书很受欢迎,一版再版,对“洋泾浜”英语的兴起起到关键作用;其三,便是在家乡慈城,仿天一阁样式创建了一座藏书楼“耕余楼”,校刊多种乡帮文献。 耕余楼所在地是冯家在城南的新屋,当年周边都是稻田。从其行事看,冯祖宪是个有情怀的乡绅。曾捐银三万一千多两,建冯氏辅本堂义庄;置田一千一百亩,赡养孤寡族人。 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童银舫为耕余楼做过一些记录。其中提到,孙德祖在1880年写过一篇《耕余楼藏书记》,“辟其塾为书藏,颇师范氏天一阁意,插架为三行,南北而奇,其中以象坎,而目其楼曰耕余。”冯祖宪辑有《慈溪冯氏支谱》,同时也刊刻文集,已知存世耕余楼刻书有黄宗羲《南雷文定》、冯世瀛辑《雪樵经解》等。郑伟章《文献家通考》记耕余楼藏书最后归宿说,“孙氏为之作《记》不四五年,书已橐载之沪,付诸书贾矣。” 冯氏之后,耕余楼约在光绪中后期卖给了郑氏。据钱文华访查,耕余楼的“接盘”人不是别人,正是《旧时故乡图》作者郑雷孙的曾祖父郑海曙先生。一段时间,耕余楼被认作郑家书楼,“其实最早不是郑家,而是冯家的”。这是郑雷孙的弟弟郑义生亲口告诉钱文华的。 再后来,郑家的房子被征用,做了保黎医院。今日,钱文华指认的耕余楼就在保黎北路与水门下交叉口,几根粗壮的横梁裸露在外,比周围其他房屋用材都大一些。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