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警营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墙内的战疫

全市1800余监管人员冲在一线 力保6000余被监管人员“零感染”“零事故”

市看守所女子监区管教民警。 通讯员供图

    (上接A09版)

    在做好居家隔离等措施后,女儿被送到舒里送在看守所封闭管理的寝室内生活,而这一待就是1个月。每当舒里送从监区返回寝室看到熟睡的女儿时,这个曾经因公受伤都未流过一滴泪的汉子,眼睛湿润了。

    奉化区看守所民警刘海波的战疫日常是这样的:上午给在押人员量体温,中午用手机给儿子批改作业,下午给在押人员谈话教育,晚上写工作日记并给老婆打电话问家里情况。

    “今天作业做得不好,爸爸中午骂我了,好凶的!”听到妻子打电话来说起儿子跟她“告状”,刘海波无言以对。没过几天,当他看到儿子字迹工整、没有错误的作业题后,他倍感欣慰,并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从来没有和孩子分开这么久,儿子,爸爸不能陪伴你,因为爸爸是警察,疫情面前,爸爸必须义无反顾、顶风逆行!”

    因为封闭执勤和隔离,刘海波和妻子已经快一个月没见面了,家里有事情也使不上劲,他心里五味杂陈。“对不起,下次回家,家务、做饭我来‘包圆’。”在日记中,刘海波这样对妻子说。

    “巾帼不让须眉”——小女子有大担当

    有这么一群女子,她们头顶警徽,身穿警服,每天工作在高墙大院内,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扮演着“民警”“母亲”“姐姐”等多重角色。她们就是市看守所女子监区管教民警,在疫情期间,她们跟其他男民警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负责管教女性在押人员近300人。

    她们中间,周明亚、梁龄、章晓燕是双警家庭,夫妻双方都在岗位上值守,家里的孩子只能托付给父母或亲友照顾;来海萍的兄弟姐妹都是在公安、监狱系统工作,除派一人留下照顾已90岁的父母以外,都响应国家号召,投入了一线抗疫工作;邵一敏因为丈夫也在抗疫一线,只能把80多岁的公婆独自留在宁海老家,但因为公公患老年痴呆,喜欢往外跑,邵一敏和丈夫逼不得已,只能给大门上锁,留足1个月的食物,让婆婆谎称没钥匙,夫妻俩每天电话问安……

    作为全市唯一一个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监管大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监管三大队为了确保非常时期的收治安全,主动担当,对新入所人员加强收治体检、问清来源轨迹并设置单独监室进行14天留观,对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进行血液胸片辅查并采取医护措施跟踪观察。

    此外,监管三大队里还关押着一批特殊的吸毒人员,她们是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低。特殊时期,女警们对她们也进行了特殊的保护,改善伙食,增加营养,消毒防疫措施更加到位,医护人员每天两次查房,掌握她们的生命体征。

    “我们都是医生、护士出身的人民警察,在疫情面前,自然要比大家更多几分担当!”监管三大队大队长王映红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后勤保障齐发力

    陈洪华是宁波市看守所的“大管家”,自封闭管理100多天来,只休整了不到一周时间。针对疫情暴发后防疫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他在积极争取上级调拨防疫防护用品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采购防疫物资,第一时间将红外测温仪、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医护器材、装备配备到位,并安排工勤人员每天对监区,提讯、会见区域,办公楼公共区域及办公室开展2次全方位消毒。同时,他还要保障生活生产物资到位,适时丰富食品采购种类,确保在所执勤工作人员和近1200名在押人员一日三餐营养均衡。每天督促食堂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并对采购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确保食材供应安全。

    孙鲁光是余姚市看守所综合岗民警。去年12月,他女儿跟爱人相继因病手术。随着疫情相关报道不断增多,他敏锐地感觉到做好监所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十分重要。1月20日起,他就一边照顾术后恢复的家人,一边利用仅有的午休以及回家路上的时间,跑遍余姚地区各个药店,紧急采购医用口罩和消毒酒精,还找了多名老同学帮忙,就连大年廿九、除夕夜都在争取相关物资储备。在孙鲁光的努力下,余姚市看守所常规储备口罩3000个、手套2000副、脚套2000副,还有防护服、护目镜、红外线耳温计和消毒液,让封闭参战的民警、辅警、医护人员感到安心、放心。

    “公安监管场所属于封闭环境,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闻彬说,今年春节,全市绝大多数公安监管民警、辅警、医护人员都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上,特别是战时勤务任务下达后更是连续在岗40天,他们的艰辛和努力换回了全市监管场所的绝对安全,有力确保了6000余名被监管人员“零感染”“零事故”。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王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