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绘图 吴玉涵 |
□胡杨 吴用号称“智多星”,是水泊梁山位居第三位的大头领。 吴用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十四回。小说写道:“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 接着,小说又在一首赞吴用的临江仙里,这样写道:“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使小计鬼神惊。” 小说第七十六回,宋江排九宫八卦阵迎战童贯,这吴用是 “白道服皂罗沿襈,紫丝绦碧玉钩环。手中羽扇动天关,头上纶巾微岸。”这副打扮,已分明成了孔明先生的翻版。 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这吴用的身上,明显有着孔明先生的影子,就连吴用的道号,也叫加亮先生。 不过,吴用虽然被说成是“谋略敢欺诸葛亮”,可是,如果真的与孔明先生比起来,这吴用尽管也懂些权谋,但是他的格局,却要比孔明先生小得多了。这个吴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机主义者。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吴用是一个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机主义者呢? 首先,吴用通过劫取生辰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吴用原先是东溪村村学里的教书先生,会一些武功,所以,吴用能用一对铜链,轻松隔开斗了五十余合不分胜败的雷横和刘唐。 不过,作为一个村学里的教书先生,吴用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的,很不如意。所以,吴用去石碣村撞筹阮氏三兄弟的时候,就是打着替财主跑腿,去石碣村买十几尾金色大鲤鱼的名义去的。大概替财主跑跑腿,赚点小外快,对吴用来说应该是个生活的常态。 可是,吴用的日子虽然过得不怎么舒心,但是他的心气却很高。因为,吴用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小说里有这样三个细节,写出了吴用对现实生活的不甘。 一是吴用的打扮。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小说写道:“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吴用是一个村学里的教书先生,但他的打扮却“似秀才”,这就有点给人不伦不类的味道了。小说编写者只用了一个“似”字,就写出了吴用对眼下这个教书先生的身份心有不甘。 二是吴用的铜链。铜链作为一种冷门兵器,使用的人是很少的。如果各位看官读过《三国演义》,应该还记得甘宁使的兵器就是条很少见的铁链。可是,吴用虽然是个教书先生,却善使一双铜链。刘唐与雷横在梁山英雄排座次时,分别名列天罡星第二十一位和第二十五位,是梁山步兵头领中的排名仅次于鲁智深、武松的两位重要战将。可是,吴用却能用一双铜链,轻松隔开这两个斗了五十余回不分胜负的好汉。而且,吴用还能从两人的打斗中,看出如果再斗几合,那个惯使朴刀的雷横必然会性命有虞,这就说明吴用的武功应该也是有一定功底的。所以,小说接着会这样写吴用:“文才不下武才高,铜链犹能劝朴刀。”这铜链,未尝不是作为教书先生的吴用,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一种寄托。 三是吴用与晁盖的关系。吴用自幼与晁盖结交,是晁盖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晁盖一有什么事情,都会来找吴用商量,讨计策。我们曾在《闻知哥哥大名》一文中讲过,晁盖不但最爱刺枪使棒,为了打熬筋骨,甚至可以不娶妻室。而且晁盖还交游甚广,朋友圈中不乏山东、河北做私商的不法之徒。所以,吴用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很懂一些江湖的传说。因此,对眼下自己这种居人篱下的生活,吴用是很不甘心的。如果一有机会,吴用肯定会紧抓不放,从而一展自身抱负的。因此,小说编写者在评价吴用时,会这样写道:“只爱雄谈偕义士,岂甘枯坐伴儿曹。”这两句诗,应该说是直指吴用的内心了。“枯坐伴儿曹”,一辈子就当个村学里的孩儿王,这哪里是深昧江湖意味的吴用所甘心的呢? 所以,当晁盖告诉吴用生辰纲的消息,征求吴用的意见的时候,吴用马上就作了决定,说道:“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 然后,吴用就替晁盖张罗起智取生辰纲的事情来,不但亲自去石碣村里撞筹三阮,在晁盖庄上制订智取方案,而且还在黄泥冈上,亲自主导了智取生辰纲这一惊天大案。用小说的原话说是:“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吴用之所以会对智取生辰纲这样上心,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吴用明白,这生辰纲就是自己期待已久的能彻底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一次难得机会。 各位看官请注意,吴用他们劫取生辰纲的目的,根本不是如有些论者所说的,是为了实现“劫富济贫”的崇高理想。吴用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说穿了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从此能过上个好日子而已。对此,吴用在撞筹阮氏兄弟时就说得很清楚:“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图个一世快活”,就是吴用他们劫取生辰纲的最终目的。 所以,吴用他们劫取生辰纲的理由虽然很冠冕,也很堂皇,说是为了劫取“不义之财”。用小说的原话说是:“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但是,一旦劫取成功之后,吴用他们却并没有拿着这些所谓的“不义之财”,去周济那些亟需帮助的穷人,去做些正义的事情。吴用他们所做的,只是乐滋滋地就地分赃,然后各自回家,去享受生活了。 可以这样说,在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中,吴用是用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满足了自己小团体的一己私利。 小说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写出了吴用满足自己一己私利的心机。这个细节就是七星聚义时的座次安排问题。这是整部《水浒传》小说中,第一次涉及十分敏感的好汉排位问题。 小说第十六回写道: 众人道:“今日此一会,应非偶然,须请保正哥哥正面而坐。” 晁盖推辞道:“量小子是个穷主人,怎敢占上!” 吴用就说道:“保正哥哥年长,依着小生,且请坐了。” 于是,晁盖只得依了吴用之言,坐了第一位,而吴用自己就坐了第二位。那公孙胜和刘唐,则分别坐了第三位和第四位。 各位看官应该知道,这刘唐和公孙胜本来就是冲着晁盖的江湖名望,前来东溪村投奔晁盖的。而吴用去石碣村撞筹阮氏兄弟的时候,打的也是晁盖的名号,说是“保正闻知你三个大名,特地教我来请你们说话。”把个阮小五和阮小七感动得拍着脖项直叫道:“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所以,七星聚义时,晁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众人的大哥,去坐了那第一把的交椅。但是,吴用却说道:“保正哥哥年长,依着小生,且请坐了。”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看上去好像有点多余的话呢?各位看官,我们从吴用的这句话里,至少可以读出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吴用尊晁盖为大哥的理由,不是因为晁盖的能力最强,或者威望最高,而只是因为晁盖的年龄最大。也就是吴用所说的“保正哥哥年长”。 二是,吴用言语间所表露的,完全是一副主事者的姿态,那晁盖应该是“依着”吴用的意思,“且请坐了”那第一把交椅。这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吴用自己的地位。所以,当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之后,吴用也就顺理成章地坐了第二位。而能力出众的公孙胜和刘唐,作为外来户,只能坐了第三位和第四位。 那么,吴用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以年龄为尊,看上去有点滑稽的理由呢? 因为,吴用作为晁盖自幼结交的“发小”,他显然是知道晁盖能力大小的根底的。后来,晁盖上了梁山之后那毫无建树的表现,就充分印证了吴用这个判断的准确性。所以,吴用在拥戴晁盖为大哥的时候,就在逻辑上巧妙地打了个埋伏,提出了一个以年长为尊的命题。 吴用七星聚义排座次,从表面上来看是出于对晁盖的尊重,尽管晁盖本来就应该成为他们的大哥。但是实际上,吴用却是在借排座次的机会,来奠定自己在七星聚义中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威望。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智取生辰纲,使吴用从此走上了一条与过往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吴用此后的人生经历也清晰地告诉他,他的这一搏,是完全值得的。 那么,吴用投机主义者的心机,还表现在哪里呢?(未完待续)
|